第1617章 这是一场豪赌(第3/4页)

秦桧又道:“那现在每年能够采多少铜?”

郑逸道:“原本依靠每年新挖掘出来的铜,还能面前维持每年一百万贯货币的发行,但是最近几年大肆开采铜矿,已经达到了极限,很多铜矿都枯竭了,再算上每年军用铜,恐怕今后每年只能发行三十万贯左右货币,或许更少也不一定。”

李奇听得都累,道:“秦少宰,你可不要忘记皇上刚即位的时候,是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国库都已经见底了,你真当收税就能收到一万万贯来,这里面还包括了每年开采的铜矿,我们这几年已经未来五六年的铜矿一次性全挖出来了,可谓是一本万利。”

这话说的可真是豪爽到不行了。

可是秦桧听得怪慎得慌,道:“可这是为什么呀?这货币一旦流入市场,很快就流到国外去,别说朝廷没有下达禁铜令,就算下达了,也根本阻止不了多少,我们铸币越多,像西夏、金国、日本等国就会更加疯狂的购买我国的货币,到时货币又会紧缺,可我们却无力铸币了,若是每年发行一百万贯,这样百姓都会珍惜自己手中的货币,外国想要购买恐怕也得废不少力气,虽然还是无法阻止,但是至少能够减少货币的流失。”

蔡京眯着眼道:“这就是李奇的目的。”

“什么?”

秦桧惊讶的望着李奇。

李奇点点头道:“正是如此,不然怎么能说是豪赌了,我要加大货币的流出,减少国内的铜币的使用量,为今后新的货币做打算。”

“新的货币?”

秦桧不确定道:“新的货币难道是钱票?”

“当然不是,没有铜,钱票也就不值钱了。”

秦桧又道:“是金银?”

“正是。”

李奇点点头,道:“在这三年内,我们要利用我们的货币优势,兑换其他国家的金银,其实在边界设立飞钱局,避免货币混乱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罢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用来兑换金银的。”

秦桧道:“可是为什么要用金银来做货币?记得枢密使你以前也说过,我国一直是铜产国,在铜方面西夏、金国都无法与我们相比,如果换做是金银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依靠其它国家了,等于将这优势拱手让人。”

李奇笑道:“你说的没错,但是事实已经证明,铜币并非长久之计,在我朝经济比较低迷的时候,铜币尚且不能满足经济需求,如今我国经济突飞猛涨,铜币更加显得相形见拙了,其关键原因就是铜币过于廉价,他只能满足小农经济,也就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随着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消费越来越高,铜币迟早也会遭受淘汰。

可以这么说,三年以后,哪怕我国每年能铸币两百万贯,恐怕都只是杯水车薪,因为铜币已经无法满足经济需求了,货币的紧缺会束缚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寻找价值更高的货币,银的价值就远远高于铜币。

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一文铜钱,一钱二分重,一千枚铜钱足足有七斤半,如今的银价是因为我们靠着优良的商品和通用的货币强行拉低了,真正的价值,一两银子价值等于一千枚铜钱,一十六两等于一斤,七斤半就是一百二十两,一两银子的价值就是一百二十两铜钱的价值,一斤银子就等于一百二十斤铜钱,打每年朝廷需要铸币一百万贯,也就是七百五十万斤铜币才能满足市场上的需求,换做银子的话,只需要六万二千五百斤银子。”

这不算不知道,一算出来,秦桧不禁大吃一惊,这差的也太多了。

李奇继续说道:“人往高处走,货币其实也往高处走,为什么自秦朝到唐朝,都没有出现过这么严重的货币危机,而且我们的铸币是他们的好几倍、甚至于十几倍,但是我们却一直陷入货币危机当中,那是因为他们的经济只属于小农经济,经济规模非常有限,用钱的地方不多,但是我朝经济发展的太快,商业百花齐放,燕山府的农夫都快比前朝的地主都要服用了,需要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就好比前朝百姓不会花上百文钱上剧院看戏吧,现在金楼、樊楼、周家作坊、何九叔的杂货店,那都是日入斗金。

而现在的问题是,不是他的货卖不出去,而是别人没有钱来卖,但是没有钱不代表穷,他们有很多值钱的货物,只是没有足够的货币去将这些商品运转起来,仅有的货币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了,可以这么说,我国现在的经济兑换,唯有金银能够满足,金似乎又多了一点,银就刚刚好,如果继续采用铜币的话,那迟早有一日会爆发出更为严重的危机来,到时你们能随处看见百姓推着大量的货物走在街道上购买柴米油盐,因为没有货币只能有货物兑换,这可不是进步,而是退步。”

秦桧虽然没有想到用银来代替铜,但是李奇说的这么详细,他当然也明白过来,凡事都存在的供需关系,而货币又是为经济而存在,但是铜币满足不了经济需求,当需求远大于供应的话,那么另外一种货币就会出现,满足经济的需求。

纵观历史,货币由最开始的贝币到铜币,再到明清时期的银币,再到金币,完全可以看出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是越来越高,因为经济越来越发达了。

蔡京点点头道:“老夫也以为银可以很好的替代铜,只是前提要咱们有更多的银,这些暂且不论,老夫不明白的是,这事情完全可以慢慢来,风险也不会这么大,为何你要这么着急?”

李奇叹道:“你们当真以为这一千五百万贯很多吗?”

秦桧道:“但绝对不少,即便是分三年发行,其实我以为八百万贯就足够了,第一年发行五百万贯,算是偿还前几年的债,然后每年发行一百百万贯,其实一百万贯在没有流失的情况下,也能够满足,当初熙宁变法是因为朝廷不想看到货币的流失,而非这一百万贯太少了。”

他是比较看重自己的地位,如今他的地位是稳步上升,平稳对他而言是理想的状况,一旦这么搞的话,那变数太多了,而且李奇的地位会更加稳固,这也是赵楷没有事先与他商量的原因,因为赵楷知道他一定会反对的,他毕竟是宰相,他的意见皇帝不可能视而不见。

李奇摇摇头道:“少宰,那是熙宁年间的事了,如今可是振兴年了,而且你说的满足,是一种阻滞经济发展的满足,我在去年年初时,就详细的看了一边商务局的记录,其实我们的经济已经在倒退了,而不是在前进。”

“这——这怎么可能?”秦桧惊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