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亦癫亦狂亦君子(第6/7页)

场外,梁启超作为民间代表进行了频繁的游说活动,发挥了出席和会的中国外交代表所起不到的作用。他写下《世界和平与中国》一文,并翻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散发,宣传中国的要求,驳斥了日本占据山东的借口:“胶州湾德国夺自中国,当然须直接交回中国,日本不能借口有所牺牲有所要求,试问英美助法夺回土地,曾要求报偿耶?”在随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梁启超大声疾呼:“若有一国要承袭德人在山东侵略主义的遗产,就是世界第二次大战之媒,这个便是和平公敌。”

就在此时,日本代表平静地公开了一份令人震惊的秘密协定。这份签署于前一年的协议规定,日本给段祺瑞政府2000万日元的贷款,换取在山东修路、驻军的权利——山东的命运早就注定了。

由于日本早在和会召开前就与协约国务方达成了秘密共识,因此,在和会上,威尔逊成了孤家寡人。并且,日方屡次扬言如不满足其要求,就退出和会。威尔逊担心建立国际联盟的计划破产,便妥协了。直到此时,梁启超才打听到和会条约的内容,而且得知,部分中国代表已准备在条约上签字。他赶紧致电国内好友林长民(林徽因父亲)告知他巴黎的详情,并称: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

林长民4月30日接到梁启超电报,5月1日就写成《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刊登在《晨报》上。他在文中惊呼: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

林长民文稿披露的第二天,北京大学的墙报就贴出了13院校学生代表召集紧急会议的通告。5月4日下午1时,北京大学等14个学校的5000多名学生走上街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了。

当时,游行队伍中并没有“打倒帝国主义”之类的口号。相反,为了保住山东,学生还目标明确地去找美国大使馆,请求美国人帮助。因此,“五四运动”的实质是由梁启超的一封电报引发的爱国运动。

相知相惜不相娶

在1899年冬天,逃亡日本的梁启超应康有为的邀请,到美国檀香山宣传成立保皇会,组织海外华侨支持光绪皇帝的变法维新。

尽管梁启超很有辩才,是一位宣传变法维新的鼓动家,但是到檀香山之后,他才发现宣传变法维新,不应只是面对美国的华侨,还应得到美国人的支持。可是他不懂英语,这使他一时很犯难。在何氏侨商为他接风的家宴上,他提出了这个问题,请求大家给予帮助。他的话刚一落音,何先生就让侍女唤来自己的宝贝女儿何蕙珍,并介绍给梁启超说:“这是小女,从小在美国长大,英文极好,可以给你做翻译。”梁启超十分高兴,就请她坐在自己的身边。何蕙珍也很大方,操着一口标准的国语,更让梁启超听得十分快慰。

第二天,在演讲大会上,很多华侨和美国人出席,梁启超心情振奋,慷慨激昂地讲述了变法维新的见解,以及组建保皇会的意义。何蕙珍小姐为他做翻译,流利晓畅,准确通达,很受听众的喜欢。在口译过程中,何蕙珍对梁启超有了更多的了解。她不仅拥护梁启超的变法维新,更敬慕他的演讲口才和翩翩风度。演讲结束后,何小姐陪同梁启超步出演讲大厅时,她很大方地说:“我十分敬慕梁先生的才华,但愿来生我们能走到一起。请先生赐我一张小照,此生足矣!”事后,梁启超赠给何小姐一张小照,而何小姐则将一把亲手编织的小扇,给他做纪念。

梁启超对这位助手印象极好,在美国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何小姐给他当翻译,他几乎寸步难行。当时,慈禧降旨,以十万两白银悬赏捉拿梁启超。美国的一家英文报纸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攻击梁启超。梁启超对这种攻击几乎是鞭长莫及,只好听之任之。几天后,他听说有家报纸上连续发表了几篇文章回击那家英文报纸的文章。这些文章以犀利尖锐的笔锋、深刻透彻的论辩将那家英文报纸批驳得哑口无言。不久,梁启超得知这些文章是何小姐撰写的,使他从心眼里产生了对何小姐的敬意。接着,他请何小姐帮助他学习英语,何小姐很愉快地当起了他的英文老师。他们间的接触越来越多,感情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

不久,何蕙珍对才华横溢的梁启超暗生情愫,向他表白了爱慕之情:“今生今世,我之心唯有先生……”

“我家中已经有妻子了。”梁启超矛盾地拒绝了她。

初遭拒绝,何蕙珍不仅没有气馁,反而为梁启超的忠贞感到快慰。事后,为博取梁启超的好感,她动员父亲为康、梁保皇之事捐了一笔款,并托人设宴向梁启超交接捐款事宜。席间,梁启超又一次见到何蕙珍。这次,何蕙珍提出一个让梁启超心惊的要求:“我情愿下嫁梁先生做小。”晚上,回到寓所的梁启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知道,何蕙珍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她做出这样的决定,其痴情实在令人感动。他们在事业上,确实可以相互扶持,可是,他和妻子李惠仙这些年来一直相濡以沫,感情深厚,怎能让妻子伤心?为此,他异常苦闷。从工作上考虑,他也很需要这样的助手。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1900年5月24日,梁启超给在日本的妻子李惠仙写了封信,表述了自己的心境。在信中,他介绍了何蕙珍的为人之后,写道:“余归寓后,愈益思念蕙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几乎不能自持……不知惠仙闻此事将笑我乎,抑或恼我乎?”梁启超心想,妻子接信后,定会生出一些醋意来,大骂他一顿,这样,他发热的头脑也好冷静一下。

很快,妻子回信了。梁启超打开信后,愣住了,妻子给他寄来了《诗经》中的一首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竟然乐意成全他的婚事。李惠仙说:“我远在日本,不能照顾,先生身边若有个情投意合的何小姐照顾,岂不更好?”

梁启超在妻子的宽容面前惭愧万分,便将妻子的信转给何蕙珍。何蕙珍一看,欣喜地笑了,说道:“惠仙姐贤德,我就向她学习,我们就做先生身边的娥皇、女英吧。”

梁启超却提笔为何蕙珍写了一首诗:“一夫一妻世界会,我与浏阳实创之(浏阳指谭嗣同)。尊重公权割私爱,须将身做后人师。”聪慧的何蕙珍马上明白了梁启超的意思,她眼泪汪汪地拿着梁启超赠给她的一张自题诗词的小像,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梁启超。“蕙珍是一位多才多情的好女子,可惜……”梁启超叹了一口气,把何蕙珍亲手织的一把小扇寄给妻子,让其代为保管。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我想得到蕙珍的帮助,驰骋世界,但理想与现实的条件,又万万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