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节 番号的意义(第2/3页)

六年下来,第一军在训练,演习中的伤亡比例也是最大的。按照帝国军队在第一次改革之后订下的极为严格的训练标准,以及广泛的演习行动,非战斗伤亡是难以避免的。可以说,在每有大规模战争的时候,帝国每年因为训练,演习而导致的伤亡事件都有数百起。对此,朱祁钰的态度是,平时严格训练虽然能够造成伤亡,但是这却能让帝国军人在战场上有更多的生存机会。通过数次战争,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就算一年有几百名军人伤亡,但是,这却让数万,甚至数十万帝国军人能够活着从战场上走下来。而第一军在六年时间里,光是因故死亡的官兵就达到了八百多人,这是其他任何一支非战斗性军队的三倍以上,而因故伤残的军人超过了两千!

有人因此叫谢正卿为“谢疯子”,不过,谢正卿并不为之所动,而且第一军的所有将领,高级军官都一致至此他这种极为严格的训练方法,而且高强度的实战对抗演习,也是让第一军没有作战任务的时候仍然保持住战斗状态的唯一办法。反正,对谢正卿来说,第一军用了六年的时间来做准备,而第一军所等待的,就是一次机会,一次让他们翻身,让他们重新成为帝国“第一军”的机会。而当皇帝宣布远征之后,这个机会到来了,而且第一军是当时陈懋选中的第一支部队,因为陈懋在挑选远征军队的时候,是按照平时的训练成绩,以及没年一度的军内竞赛成绩来优先考虑的,而第一军在六年的军内技能与战术竞赛中拿了五年的总冠军,这就足以说明第一军的能力了。

也许,朱祁钰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第一军的这种变化,他也很少去第一军视察情况。至于朱祁钰为什么会逐渐冷落第一军,后来有很多人都认为,在朱祁钰心目中,邓茂这个早逝的将军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人认为,如果邓茂不那么早就殉国的话,那么杨天奉恐怕都没有机会出头。显然,朱祁钰是很喜欢邓茂这个小将的,在北伐的时候,他甚至称邓茂为“再世子龙”,将邓茂与三国时蜀国大将赵云相提并论。也许,朱祁钰正是不想回想起以前的事情,所以才有意或者无意的冷落了第一军。

真正让朱祁钰再次感觉到第一军复活,甚至可以说邓茂的灵魂在第一军中表现出来的,还是第一军进攻大马士革的作战行动。而且,朱祁钰是全程“观看”了这场作战行动,第一军再次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重新让皇帝将第一军放在了帝国主力军团的位置上,也许还是主力军团中最精锐的位置上。也许,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没有第一军六年来的艰苦训练,没有第一军官兵用生命,鲜血,汗水所换来的实际能力,他们能够把握住这样的机会吗?

可以说,第一军在进攻大马士革的战斗中,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强悍的战斗力,也不仅仅是英勇无畏的作战精神,如果非要有一个词来形容不可的话,那么,第一军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就是王者之气,就如同皇帝君临天下时一样,即使大马士革是一座公认了的坚城,可是在第一军面前,再坚固的城市也只是摆设而已!

战斗的第一天,第一军的四个炮兵团(当时,按照朱祁钰的要求,每支参战的主力部队都加强了一个炮兵团,而第一军得到加强的是一个轻型野战炮团,这样,第一军就拥有是四个炮兵团,其中两个重炮团,两个轻炮团)进行了一场简直可以用“精彩绝伦”来形容的炮击了。而这次,谢正卿用的炮击战术,正是第一军在以前训练中所总结出来的,最能够有效发挥炮兵威力的战术。

在此之前,明帝国炮兵虽然厉害,不过却有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时候炮击太集中了,造成了弹药的大量浪费,而有的时候,炮击又太分散了导致破坏力不足。不过,在明帝国的火炮技术,炮兵编制独步天下的时候,这些问题显得并不严重,至少,当时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可以对抗明帝国炮兵的军队。不过,这些问题是存在的,而且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不是卫平这样的炮兵军官出身的将军,而是谢正卿这个骑兵军官出身的将军。

通过训练与演习,谢正卿第一次提出了合理分配炮击火力的理论,并且用大量的演习来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当时,第一军在训练与演习中,所有的炮弹都是专门供训练用的实心弹,而第一军的炮兵军官也在谢正卿的理论上制订了新的炮击战术。结果,通过严格的训练,第一军原来的三个炮兵团都能够在炮击中做到精确撒布弹药这一点。显然,这是实现谢正卿的新战术的基础。

而在这一天的炮击中,四个炮兵团虽然单独行动,却接受统一的指挥,而且,他们都是按照谢正卿的新战术,即严格划分炮击区域,通过交叉火力覆盖,以及相邻区域的交错炮击,不但能够达到节约弹药的目的,同时还极大的提高了炮击效果。而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以区域为基础单位的炮击战术,而后来明帝国的炮兵首先以坐标的方式确定炮击诸元,也正是在这一战术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显然,这对炮兵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战术革命。

当然,对于炮击的结果,朱祁钰是相当满意的。在持续了一天的,有节奏,有规律的炮击中,第一军仅仅消耗炮弹不到三万发,就完成了对整个大马士革城的覆盖性打击。如果换在以往,对付大马士革这样的城市,至少需要消耗十万发炮弹来进行覆盖性打击。当然,仅此一点,就足以让朱祁钰感到非常满意了。

从第二天开始,第一军就对大马士革展开了正式进攻。除了炮兵继续担当主力之外,第一军的步兵也在这一天投入了战斗。最初,朱祁钰还认为谢正卿太急了,毕竟在彻底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之前,用步兵进攻是在平添伤亡而已。不过,他很快就改变了这一看法。而在这一天中,第一军的炮兵与步兵所表现出来的完美的协同作战能力,简直让朱祁钰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在以往,这是第三军最拿手的好戏,而且第三军在战斗中还从来没有表现得如此的良好。

在炮兵压制住了大马士革东面城墙上的守军,并且通过纵深覆盖打击隔绝了其他方向上的守军后,第一军的步兵迅速的攻破了东城门,接着,在外围准备好的骑兵上阵,杀入城内扩大了突破口,并且很快在步兵的协同下巩固了城门附近的阵地。当一个装备轻型野战炮的炮兵团拉上去,在近距离之内支援步兵作战的时候,大马士革城基本上就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