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种家将——帝国不老的传说(第6/6页)

对比其他几路大军的劳而无功,种谔的表现非常惊艳。

种家军从绥德出发,首战告捷,斩夏兵千人。随后种谔直奔米脂城,在米脂城种谔围而不攻。

他一直在等,等西夏人的援军。

三天后,西夏兵到了,八万铁骑,阵势很吓人。

宋夏战争史上最激烈、参战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在米脂城下展开。结果是种家军在米脂寨大败夏军,斩首八千,攻克米脂寨。

随后种家军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银州、夏州、石州、盐州等地。

种家军的脚步最后在盐州停了下来。

为什么要停下?五路军西征的目标不是灵州吗?

第一,种家军的进展速度太快,其他几路军跟不上他的步伐;第二,他只是侧攻,虽然他是二路军的主帅,但他必须听制于一路军主帅王中正——一个太监。主攻任务不由他来完成。

战场外的很多事,是种愕无法决定的。

虽然再无西夏部队敢和种家军过招,种谔在盐州却等来了他这次西征的真正敌人——西北的严寒和粮食补给的缺乏。

最终,这支部队在严寒和饥荒面前败下阵来。首先是非嫡系的三万余禁军受不了饥寒交迫逃跑溃散,种谔无奈回师。

西征军败了,但种家军没有败。

赵顼倒完全不必为元丰西征的结果而大受刺激,虽然没能一举平定西夏,但通过此战,种谔的二路军一举收复了银、夏、石诸州,横山地区半数归宋人所有,种家军在西北更是找不到对手,完全消除了宋人对西夏人的畏惧心理,对西夏人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神宗朝初年订立的开边熙河、夺取横山的两大战略基本实现。

接下来要做的只是如何巩固这两块根据地。

对于经营横山地区,种谔向赵顼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应在夏州、乌延、兴州、盐州各战略要地筑建要塞,逐步蚕食西夏人。

赵顼对这个建议很感兴趣,既然一口吃不下西夏这个胖子,那逐步蚕食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皇帝派专人到西北考察,那个人叫徐禧,职务是给事中,官不大(正四品),权不小,是皇帝青睐的革新派代表和心腹内臣。

徐禧考察回去后,朝廷很快批准了在西北横山地区建立军事要塞的项目。但拿到项目建设批准书后,种谔以为自己眼睛花了——自己当初的建议是在夏州、乌延、兴州等地筑堡建寨,怎么一下变成了只建一个大型边塞永乐城了?

徐禧说多处筑城太麻烦,不如就在银、夏、宥三州交界的永乐川修一大堡,成为横山北宋军队的基地。

种愕说要建也不能选址永乐川,此处无水源。

徐禧说那还不简单,附近有水。

种谔兵遇到秀才(其实徐禧也不是科考出身,北宋文臣云集,不知道神宗皇帝身边怎么蹦出个这号人物来),怎么也说不清了,他的抗议无效,就把眼光放到了时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的沈括身上——这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北宋第一科学达人不会不知道永乐川建堡的种种致命伤,尤其是水源。

但沈括沉默了,无数事实证明,这位科学巨人只不过是政治上的小人与侏儒。面对强权,他唯一会做的就是沉默,而他开口只会做一件事——向人背后捅刀子(这点苏东坡同志深有体会)。

工程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十万民夫只用三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个浩大的工程。工程完了,西夏人也来了,三十万大军将三万鄜延军和十万民夫围困在永乐城,切断了水源,李宪、沈括派兵解围无效,城中渴死者远比战死者多。徐禧战死,城破,西夏人进行了屠城,十三万永乐城军民无一幸免。

种谔这时候干什么去了?从修建永乐城开始,他对徐沈等人就一直持非暴力不合作态度,被徐禧打发去守延州了。据史载,赵顼接到永乐城被围的消息后,急令西北各路军飞驰救援永乐城,而离永乐城很近的种谔却拒不执行命令。

种谔还能执行军令吗?他的种家军大部分主力都被徐沈二人带走筑守永乐城,延州城只留下了几个老弱残兵,支援只不过意味着延州城成为党项人的下酒菜。种谔是天生的现实主义者,他宁愿被朝廷治罪也不愿意中党项人下怀,所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延州城楼看着他父子二人苦心经营的鄜延军团在永乐城灰飞烟灭。

永乐城之败对神宗皇帝赵顼的打击远远超过元丰西征,他的富国强兵梦从此破碎,人也变得意志消沉,厌倦兵事。

当然,永乐之败的相关人等,赵顼还是要处理的,沈括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还有那位拒不执行救援任务的种谔。

贴身内侍平静地告诉他,种谔死了。

怎么死的?当然是气死的。

种谔的死法并不独有,他父亲生前的亲密战友,北宋第一名将狄青也是这么死的,史书上记载那叫疽发(不过一个是疽发髭卒,一个是疽发背卒)。

而种谔比狄青多活了八岁——五十七岁。

种谔在西北的战绩并不比父亲逊色,但后来的史书对他的评价却不高,一个关键性的评定是说他“擅开边衅”。至于他辛辛苦苦挣下来的几座西北边城,他死后没多久哲宗上台,以司马光为首的元祐党人得势,于是就哭着喊着把米脂等寨送还给友邦西夏人(结果是马屁没拍成拍到马腿上,那几年又被党项人狠狠揍了几顿)。

种谔子种朴子承父业,同样活跃在西北战场上,与郭成一起指挥了北宋末对西夏最辉煌的胜利——平夏之战,后来在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与吐蕃人的战斗中战死西北。

第三代种家军的领军人物是种谔的两个侄子种师道与种师中,《水浒》中说老种经略与小种经略是父子关系,大错特错。种家做过经略的只有种谔与种师道、种师中,种谔与师道、师中是叔侄关系,并非父子,种谔也没能活到宣和时期。当时的老种经略应指种师道,师道曾任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小种经略应指种师中,师中曾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老小种经略二人为兄弟。

后来金人入侵,兄弟二人成为了北宋帝国的擎天巨柱,为拯救这个帝国奉献了自己最后的热血(种师道、种师中事迹详见后文)。

种家将三代为北宋经营西北,战功累累,作为北宋帝国西北军的灵魂和旗帜,早已幻化为北宋帝国不老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