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丧钟敲响,李唐王朝终归西(第3/7页)

田令孜此时已经势衰力孤,但是仍然想继续控制李儇,作为保护自己的屏障,所以劫持他逃往宝鸡。大部分的朝廷官员都很痛恨田令孜,于是率兵进攻宝鸡,田令孜又带着李儇逃往汉中。光启二年(886年),襄王李煴被挟持到长安立为傀儡皇帝,改元建贞,唐僖宗李儇被尊为太上元皇圣帝。失势的田令孜知道自己已经不为天下所容,只好让位给杨复恭,到成都去投靠哥哥陈敬瑄。

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李儇因病驾崩,年仅二十七岁。杨复恭立寿王李晔为帝,就是唐昭宗。杨复恭代替了田令孜担任观军容使,把田令孜的干儿子王建调出来担任壁州刺史。可是王建夺取了利州,自命为防御使,又攻占了很多地方。唐昭宗李晔无法阻止,只好在这些地方设置永平军,任命王建为节度使。

田令孜想和王建联合对抗朝廷,就写了一封信给他,王建很高兴,但是不知为什么,田令孜后来又反悔了。王建对此十分愤怒,就率兵包围了田令孜所在的城池。田令孜登上城楼向王建道歉,问他为什么要把城围困住。王建说:“我也不想这样,只要义父您改变自己的打算,那么我们父子之间仍然可以像当初一样和谐相处。”田令孜要求和王建面谈,王建答应了。当天晚上,田令孜来到了王建的军营,王建却把田令孜和陈敬瑄抓起来,关在了碧鸡坊。

两年之后,田令孜和陈敬瑄在同一天被处死。临刑前,田令孜把丝绢撕成条,结成了绳索,交给行刑的人,教行刑的人如何用绳索行刑。田令孜叹了一口气说:“哎,我曾经风光一时,担任了十军的观军容使,现在虽然要赴死了,但还是要有一定的规矩。”一个曾经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就这样死在了自己亲手扶植起来的干儿子手里。

宦官干政的终结

在唐昭宗李晔即位之初,除了藩镇势力的扩大,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宦官干政,此时的宦官头目就是力排众议拥立他登上皇位的杨复恭。

杨复恭是枢密使杨玄冀的养子,宦官杨复光的堂兄,他家世代都是十分有权势的宦官,从小就进入宫中任职。唐僖宗李儇在位期间,爆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农民起义。王仙芝和黄巢领导起义军攻克了东都洛阳,又拿下了长安,宣布建立大齐政权。李儇在田令孜的挟持下,仓皇逃往成都。此后,田令孜专权,杨复恭称病退隐。在田令孜失势后,杨复恭又重新复出,他惩处了一批田令孜的心腹和爪牙,深得民意军心。后来,朱玫、李昌符等朝官拥立襄王李煴为帝,在杨复恭的周旋下,他的养子杨守亮率领军队与王重荣和李克用共同讨伐朱玫,朱玫最后被自己的部将王行瑜斩杀,李煴被王重荣所杀。

唐僖宗李儇驾崩后,杨复恭拥立李晔登基,但是李晔并没有像唐僖宗李儇信赖田令孜那样信赖杨复恭。李晔表面上对杨复恭十分尊敬,但是又尽量回避与杨复恭的接触,更不会和他商议政事。李晔还经常和大臣们探讨如何才能限制宦官,提高自己的权力。

有一次,李晔的舅舅王瓌要求出任节度使,李晔问杨复恭能否予以任命,杨复恭对李晔说:“陛下,吕产、吕禄败坏了汉朝,武三思败坏了唐朝,所以外戚一定不能当封疆大吏,您可以封他个闲职,否则怕他有了地盘之后,不再听朝廷的指挥。”但是李晔还是让舅舅王瓌出任了黔南节度使,杨复恭担心王瓌会和自己争权夺势,在他赴任的途中,派自己的亲信把王瓌所乘的船弄沉,王瓌一家和仆人全部淹死。事后,杨复恭对皇帝说王瓌是因为船出了故障所以不幸遇难的。当李晔得知了王瓌的真正死因后,对杨复恭深恶痛绝。所以无论是对权力的争夺,还是私人恩怨,杨复恭都成为了李晔心中的最大敌人,因此李晔下决心要将他除掉。

杨复恭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通过收干儿子培养了很多党羽,他将几百个宦官干儿子派往各地做监军,牢牢控制住军队,又认了很多朝廷官员当干儿子,将他们派往各地担任刺史,从而把持地方政权,号称外宅郎君。为了除掉杨复恭,李晔对杨复恭的干儿子们进行拉拢,用离间计挑拨双方的矛盾,以便趁机除掉杨复恭。

杨复恭有个干儿子叫杨守立,本名胡弘立,是天威军使,脾气十分火爆,士兵们都很害怕他。但是杨守立对义父杨复恭十分尊敬,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唐昭宗李晔想利用杨守立来打压杨复恭,他对杨复恭说:“你的义子杨守立英勇善战,我想让他来宫中担任守卫,你带他来吧。”杨复恭见自己的干儿子受到皇帝的赏识,十分高兴,很快就把杨守立领进宫。李晔封杨守立统领六军,赐姓李,赐名顺节。杨守立为了博得皇帝的欢心,经常向李晔打小报告,揭发义父杨复恭的种种不法行为。杨复恭发现自己的干儿子开始和自己争权夺势了,心里十分气愤。

有一天,李晔和宰相们正在大殿上商量镇压藩镇的事情,杨复恭有事要面见皇帝,他说自己的身体不好,不能走太多路,让轿夫把轿子抬到了大殿上,到皇帝跟前才下轿。宰相孔纬看不过去了,便对李晔说:“陛下,您身边就有反叛之人,何况那些鞭长莫及的地方?”李晔听到后假装吃惊地问:“爱卿,我不懂你的意思,你说的反叛之人在哪里呢?”孔纬指着杨复恭说:“陛下,此人近在眼前,就是他!”杨复恭惊慌失措,连忙说:“臣对陛下忠心耿耿,岂是叛逆之人?”孔纬接着说:“陛下,杨复恭不过是个奴才,竟然坐着轿子直接来到大殿上,这是对你的不尊敬,而且他还广结党羽,到处认干儿子,其中有很多人掌管禁军或者担任节度使,这不是明显的要造反吗?”杨复恭辩解道:“我收养义子是为了广收人心,更好地辅佐皇帝,怎么能说是要造反呢?”李晔厉声说:“你说是为了收拢人心替国家着想,但是为什么让他们姓杨而不姓李呢?”杨复恭无言以对,面红耳赤。从此,杨复恭和唐昭宗李晔之间的矛盾就公开化了。

杨复恭看皇帝对自己的态度越来越不好了,恼羞成怒,写信给在各地的干儿子们,让他们拥兵自立,不再给朝廷进贡。龙剑节度使杨守贞和洋州节度使杨守忠听了义父的话,开始不向朝廷进贡,还上书攻击李晔昏庸不作为。李晔作为报复,夺了杨复恭的兵权,派他到凤翔去做监军。杨复恭违抗圣旨,留在长安不上任,上奏要求回家养老,本来他只打算用这个理由要挟李晔收回成命,谁知李晔竟然同意了他的请求,免去了他的官职,只给他留了一个上将军的空闲职位,让他回家颐养天年。杨复恭要挟不成,反而失去了兵权,异常痛恨李晔,派人将传旨的使臣杀死在归途中,然后逃到山中隐居。不久之后,耐不住寂寞的杨复恭又回到长安的官邸,他的官邸距离玉山军营很近,他的干儿子杨守信是玉山军使,经常到家中来探望他,于是他把杨守信叫到家中,一起商议下一步的计划。杨复恭还给他的侄子兴元节度使杨守亮写信,说唐昭宗李晔对不起自己,忘恩负义,不仅不知道知恩图报,还百般刁难他,后悔当初拥立他登基。他指示杨守亮要囤积粮草,积极练兵,不要给朝廷进贡,公开和李晔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