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一代明君,开创大唐盛世(第3/10页)

等到关中迎来了大丰收,生产得到了恢复,李世民的统治也逐渐巩固。那时突厥地区连年遭到灾害天气,牲畜大量死亡。突厥可汗对各部进行勒索,各部纷纷叛离。李世民觉得时机成熟,就派大将李绩、李靖带领十几万军队出击突厥,俘虏了突厥可汗,东突厥灭亡。李世民见到突厥可汗后说:“当年我们歃血为盟,你也没有违背我们的誓约,所以我不会杀你。”还把他和他的家属安置好。然而突厥可汗住不惯房屋,在院子里搭了帐篷,每天和家人相拥而泣。李世民知道后,让他当虢州刺史,对他说:“虢州的野兽很多,可以打猎,和你家乡的环境比较接近。”可是他不想去,李世民又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赏赐了大量田宅。后来突厥可汗病死,李世民按照突厥的风俗施行火葬,为他修筑了高大的坟墓,让他的儿子终身袭得父亲的官职。

对于归附唐朝的突厥人,李世民不知应该怎样处理才好,于是召集群臣商议。有的大臣主张把他们分到内地的各州县,改变他们的生活和风俗;有的大臣如魏征等,认为突厥人来到内地会有后患,主张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地方居住。李世民最终采取了温彦博的主张,把归附的突厥人安置在河南朔方,保留原有的部落,维持原有的风俗习惯,仍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也有近万户突厥人住进了长安城,与当地人和睦相处、热闹非凡。李世民还任用了一些少数民族大臣,比如以智勇闻名的阿史那社尔,他被李世民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后在平定高昌的战役中立功,被封为毕国公。还有一位被封为左领军将军的契苾何力,他屡建战功,有一次他被敌军刺伤,李世民还亲自为他敷药疗伤。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下的大唐王朝,国力强盛,他和手下的将领们四面出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四海折服,周边各族的首领派出的求婚者纷至沓来,所以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和亲公主最多的一个朝代。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当时突厥、波斯、霍尔、格萨、吐蕃等都派出了使者前往长安求婚。李世民出了几个难题给这些使者。第一道题是分辨出一百匹小马的妈妈,松赞干布的使者让人把母马喂饱,母马吃饱后开始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他毫不费力地解开了这个难题。第二道题要用线穿过弯曲孔道的玉石,松赞干布的使者捉来一只蚂蚁,把细线粘在蚂蚁脚上,在玉石另一个孔处抹上蜜,蚂蚁闻到蜜香,使劲往里钻,结果又是松赞干布的使者得胜。第三道题是让使者分辨一根两头被削得一样粗细的木头,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松赞干布的使者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浮起,轻者是树梢,重者是树根。最后一道题要在五百个打扮得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的使者从一位老妇人那里得知公主从小喜欢涂香水,经常引得蜜蜂在周围飞,于是他辨认出了公主。文成公主进藏后将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儒家书籍、历法、医药等带了过去,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文化交融。

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汗国强盛起来。贞观二十年(646年),唐朝出兵平定漠北。贞观四年,四夷君长请唐太宗李世民当天可汗,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朝设置六都督府七州,统治漠北。诸部的首领纷纷说:“我们都是唐朝的子民,到天可汗这里来就像见到父亲,请在回纥、突厥部修建道路,称之为参天可汗道,我们世世代代都会是唐朝的臣民。”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逝世的时候,几百名少数民族首领听到这个消息,放声大哭,有的甚至剪去头发,用刀划破脸,割去耳朵,用鲜血去祭奠天可汗。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闻讯赶来,请求自杀殉葬。松赞干布也写信致哀说:“先皇驾崩,现在新的皇帝登基,如果有哪里的臣子不忠,我会带兵协助。”可见“天可汗”唐太宗在少数民族地区是多么深入人心。

集思广益,改革吏制避专权

唐太宗李世民对政治制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的吏制改革不但避免了大臣专权的现象,还加强了皇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李世民自己亲身经历过隋王朝从强盛到衰败的整个过程,隋炀帝刚刚登基的时候,隋朝还十分兴盛,储备的粮食够全国食用五十年之久,但是仅仅用了十三年,隋王朝就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落得了灭国的悲惨下场。他认真思考过这其中缘由,除了隋炀帝自己昏庸无道之外,政治腐败、官吏侍宠专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唐朝的时候继承了隋朝的制度,中央实行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制,尚书省主要负责行政事务,最高长官是尚书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主要掌管军国政令,最高长官是中书令;门下省主要掌管出纳王命,长官为侍中。唐朝初年,尚书令、侍中和中书令都是宰相,但是其中尚书令的地位最为高贵。

在唐高祖李渊统治时期,便对隋朝的各项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时期,中央和地方的机构改革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李世民起用了一些资历较浅、品位较低的官员来参与朝政,人数没有限制,也没有统一的名目和头衔。

贞观八年(634年)的时候,尚书仆射李靖因病向皇帝提出了辞职的请求。唐太宗求贤若渴,不想失掉李靖这个人才,但是看他的确是身患重病,就同意他先回去休养一段时间,但同时下令,让李靖的病情好转后就两三日到“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让他隔三差五地去中书门下执行宰相的职权,参与朝廷的决策。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又让李勣以太子詹事的名义担任中书门下三品,和侍中、中书令的职能一样。中书令和侍中是朝中三品官,“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侍中一样参与朝政。在那之后,“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便成为用其他官职担任宰相的固定名称。李世民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说是十分的聪明,因为原有的三省长官人数有限,用这种方式既可以增加参政决策的人数,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又不会苦恼于让谁担任三省长官才好。而且采用品位比较低的官员和三省长官一起决策,避免了权势大的官员过多,便于控制,还能让宰相之间互相牵制、制约,避免了权臣专权。随着唐太宗李世民这一系列任官措施的改革,尚书和左右仆射的绝对地位开始动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