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逐鹿中原,天朝初建的历史博弈(第2/7页)

但是李世民并没有死心,他为了说服父亲,又去找另一个好朋友裴寂帮忙,一起商量应该如何行事。裴寂心生一计,他利用职务便利,在晋阳宫中挑选了几个美女,把李渊灌醉之后,让美女们陪李渊过夜。第二天,裴寂对李渊说:“让宫女侍奉过夜已经触犯了宫中的律法,如果让隋炀帝知道的话一定会被杀头的,与其坐等被杀,不如下定决心起兵吧!”李渊左思右想,长叹了一声说道:“罢了,罢了,事已至此,我别无选择。”最终答应了起兵。

李渊把晋阳令刘文静从监牢里面放了出来,让他协助李世民,一边招兵买马,一边假借隋炀帝的名义下了一道公文:晋阳、西河、马色、雁门各地百姓,凡年龄在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皆征发为兵,东征高丽。这道命令一下,百姓议论纷纷、怨声载道,反叛的火苗愈发高涨。

晋阳的两个副留守奉命调查招兵买马的情况,发现李渊派人把在河东带兵打仗的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叫了回来,而且隋炀帝命令李渊去讨伐刘武周,李渊却以手下的兵马需要训练作为借口,拖延出兵的时间。种种异常的举动,让这两位副留守不禁心中生疑,看出了李渊父子图谋发动叛乱,于是他们暗中拟定计划想要进行阻挠。恰逢这一年许久没有降雨,土地干旱、民怨沸腾,两位副留守事先埋伏好兵马,然后恳请李渊去拜神求雨,准备趁机杀掉他,夺取李渊的兵权。但是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晋阳乡长知道了,他急忙去通知李渊,让他小心这两个副留守。李渊因此躲过了一劫。差点成为刀下鬼的李渊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两个设计害他的人,于是李渊以这两个人勾结突厥,里通卖国为由,把他们抓起来斩首示众。

铲除了这两个绊脚石之后,李渊又听从刘文静的计策,派手下准备了一份厚礼,前去突厥与那里的可汗讲和,让他与自己一同反隋。突厥可汗心中盘算了一番,觉得这样做对自己有很大的好处,于是很痛快地答应尽自己所能助李渊一臂之力。李渊有了突厥这一有力的帮手,准备正式起兵反隋。

李渊自封为大将军,让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作为左右领军大都督,让刘文静作为司马,手下的众多士兵统统称为义士。李渊一众人马离开了晋阳,开始向长安进军。一路上,他们继续招兵买马,模仿农民起义军的做法,将官仓打开把粮食分发给百姓,收买人心。当他们抵达霍邑的时候,发现这里的道路十分狭隘,再加上接连几天的暴雨,导致军粮中断,在这种危急的时刻,他们又遭遇了隋军的袭击,可谓是雪上加霜。李渊因此开始有些动摇,产生了想要撤兵回晋阳的想法。李世民和哥哥李建成一起劝慰父亲:“我们现在已经将起义的事情召告天下了,如果现在就打退堂鼓,那些支持我们的人该怎么想?而且就算我们回晋阳,隋炀帝会轻易放过我们吗?我们已经没有回头路了。”李渊听完后反复权衡了利弊,改变了撤退的想法,决定继续带兵向前进发。

这天,当李渊的兵马来到了霍邑的城边时,李渊派李建成带领数十位骑兵到城下挑战,又让李世民领兵从南面的山头进行突击,把从城中冲出来反击的隋军人马逼得无路可逃,很快占领了城池。攻下霍邑之后,李渊一行人继续向西进军,渡过黄河,攻下长安。李渊向百姓指出了隋炀帝的昏庸无道,宣布把隋王朝的严苛法令一律废除。为了笼络人心,李渊还让隋炀帝的孙子杨侑做了皇帝,叫做恭帝,尊称隋炀帝为太上皇,但这些只是他的一时权衡之计,杨侑只是个提线木偶。

公元618年的夏天,江都传来了隋炀帝被杀的消息,李渊废了恭帝,在长安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唐,年号武德。

一代巾帼平阳公主

在山西平定县与河北井陉县的交界处,屹立着一座巍峨的雄关,像是一只翱翔于山峦中的雄鹰,这里是出入山西的咽喉之地,也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尽管这座雄关恢弘壮丽,却有一个十分温柔的名字“娘子关”。据史书记载,这里曾经叫做苇泽关,在隋末唐初的时候,平阳公主曾带兵驻守在此,由于当时平阳公主的军队被称作“娘子军”,所以有了后来的这个名字。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爱女,排行老三,她与大哥李建成、二哥李世民和弟弟李元吉都是窦氏所生。史书中的平阳公主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巾帼英雄,但她的名字和生日却没有记载,后人称她为李三娘、李平阳等。

尽管平阳公主是家中唯一的女孩,但是父母对她却没有丝毫的娇宠溺爱,使她从小就养成了坚毅的性格。平阳公主的几个兄弟从小就聪敏过人,骑射征战、文韬武略无不精通。平阳公主从小就跟着他们一起舞刀弄枪、骑马射箭,丝毫没有贵族千金娇气羸弱的性格。在父亲研究排兵布阵的时候,她也常常发表自己的看法。

时光如白驹过隙,平阳公主已经从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位妙龄少女。长安城中的贵公子们纷纷前来求亲。当年窦毅为窦氏选择夫婿的时候,花了很多心思。现在李渊为自己花容月貌、能文能武的宝贝女儿择婿,自然也用心竭力。他与夫人权衡再三,选中了晋州临汾的青年才俊柴绍。柴绍也是出身于贵族之家,习得一身好武功,嫉恶如仇,为百姓打抱不平的美名传遍了整个关中地带,年纪轻轻就当了太子的贴身侍卫,他的父亲是隋朝的太子右内率,正可谓门当户对、郎才女貌。

婚后,柴绍携爱妻定居长安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当时李渊自觉胜出的机会并不大,因为他的地盘在遥远的晋阳边境,远离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手下的兵马也不足,只有数万人,而且那时突厥不断进犯。由于形势危急,平阳公主和丈夫柴绍准备立刻前往晋阳与父亲汇合,以便助他一臂之力。柴绍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对妻子说:“现在的情况比较特殊,如果我们一起去怕会被旁人猜疑,一旦事情败露我们都会被朝廷捉住。”平阳公主听后决定让丈夫先走,自己留在后方将各种事宜妥善安排,把最大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平阳公主动身回到鄠县,换上了丈夫的男装,自称李公子,变卖当地的产业,将换来的钱用来赈济灾民、招募军队。没过多长时间,她就招收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等到李渊开始举兵反隋的消息传来,她开始为父亲招募更多的军队。她到处联络反隋的起义军,以自己过人的胆略和才能,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将四五支具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收入麾下,势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