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济尽可发展,政体轻易别改(第2/2页)

从历史上看,立宪派与革命党并不和谐,甚至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与斗争,但在对付清政府的问题上,却最终采取了一致的立场。

立宪派之所以会转向革命,主要是由于清政府不能满足他们的参政愿望。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现状,不断向政府提出自己的政治诉求,甚至不惜采取激烈的请愿行动。

由于要求与申斥屡次遭到政府的拒绝,士绅们不知不觉从和缓的立宪请愿而走向激烈的革命途径。他们认为:“清政不纲,列强环伺,岌岌可虑,舍革命而外,别无救国良策。”“主张不要信任清廷,要推倒它,由人民自己组织政府,来管理我们的国家。”

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拒绝召开资政院临时会议,特别是成立皇族内阁,申斥要求改造内阁的立宪派,非法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使得“民气郁愤怨结上通于天”。立宪派人士切齿痛恨,纷纷弃政府而去,咨议局联合会立即提出对内斗争第一的口号。这个口号虽是采取合法手段,可是腐败的清政府绝不会允许其在合法范围内如愿以偿,而立宪派在原则上也不会让步,旧的斗争方式肯定将会被新的更加激烈的博弈方式所取代,更多的立宪派人士势必向革命立场转化。

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已有众多的立宪派人士在思想上或行动上有了革命的准备,所以反政府革命一旦爆发,他们就会迅速响应,投身到革命阵营,成为了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立宪派因为其政治诉求不得而搅局,因为怨恨而投入革命的阵营,这是清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