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解雁门之围(第6/6页)

始毕汗犹豫了,此时,他有些骑虎难下。就这么放弃围困住的隋炀帝?他不甘心,可为了杀这个昏庸皇帝,丢了自己的老巢?他更不愿意。

“不要急,更不要慌乱,仔细侦察,看清楚再来汇报!”始毕汗唯有暂时按兵不动,静观其变。在继续派人侦察的同时,他在思考解决办法,是否加速缩小包围圈,在将隋炀帝杀了,或抓为人质时,再往回撤?最好这样,这样就能一举两得了。

可他似乎又慢了一步,因为就在他准备下令加速缩小包围圈,活捉隋炀帝时,听到了鼓声,喊杀声震天响。

“可汗!不好了!不好了!隋兵攻过来了!”突厥士兵跌跌跌撞撞地进来汇报,始毕汗的下令只好中止。兵营乱了套,哭喊声四起。

“中计了!”始毕汗喃喃道,“中计了!又中他们奸计了!”

始毕汗闭起了眼睛。

当然,他的“中计了”不是觉察出了李世民的疑兵计,而是以为之前的隋军佯装援军不能到达是假装的。

“看来,他们也想一举两得!一队人马救他们的皇帝,另一队攻我们老巢。”始毕汗想,他甚至觉得有可能是隋炀帝的奸计,隋炀帝在用自己做诱饵。

看着慌乱的军队,始毕汗的心散了。他知道,他的将士们的心早已被那钲鼓声敲散了,再也聚不拢了。始毕汗无奈地摇摇头,既然如此,再围困隋炀帝已没有了意义,减少伤亡最好的办法就是撤军。

“撤退!”他无力地下了一声指令,突厥兵像潮水般散去,散得很快。

始毕汗不会想到,自己中了一个十六岁少年的“疑兵计”,他更不可能知道,那扬起的尘土,只是少年骑着他的“白蹄乌”,来来回回在奔跑,那卷起了阵阵烟土,只是那“白蹄乌”的尾巴上绑起的树枝在马的奔跑中,扬起的灰尘而已。

“白蹄乌”似乎很懂新主人的心意,奔跑时还不停用它的“白蹄”在地面上扑腾,使那扬起的尘土更浓更大。

李世民就那么来来回回地奔跑着,制造出大批兵马行进的假象。直到有人告诉他,突厥兵已退去时才停止。随即,他策马奔上雁门对面的山峰,看着那些像丧家之犬一样落荒而逃的突厥兵,嘴角露出了胜利的笑意……

这场仗是李世民人生中的第一场仗,只略施一计便退却十万大军,怪不得云定兴要发出“孺子前程不可估量”的感慨。只是,李世民虽然出了计,但救驾功劳却都成了云定兴的。李世民不在乎这些,他在乎的是,他的军事才能在实际征战中崭露头角,锋芒初现。

这场仗的胜利得益于李世民熟读《孙子兵法》。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将《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应用得如此熟练,无外乎会被人称之为军事天才了。

“二郎十六岁便能生出此计,房玄龄听说后,仰慕不尽!”房玄龄和众人谈完这场仗后,禁不住还在啧啧称奇。

李世民笑笑,摆摆手说:“这都不算什么!若说智谋,若说文武双全,还要说是那秦琼和罗士信的那场仗。”

“二郎认识秦琼和罗士信?”宇志宁问,秦琼和罗士信也是他想向李世民推荐的。

“怎会不知?秦琼和罗士信偷袭卢明义老巢后,我便听说了他们,他们因那场仗,被将士们称之为战神……当年,我和无忌兄谈起来时可是羡慕不已啊!”

李世民说完,看了看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点头说:“可不是吗?二郎当时恨不得马上结识这二位,和他们喝酒论战!”

“确实!那场偷袭战非常精彩!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改变了整个局势!”房玄龄连连感慨,“特别是那二人的勇气,在别的将士都不敢接令的时候,他们自告奋勇前去,勇气可嘉!”

“那二位有勇有谋,是难得的人才!”柴绍也在旁边说,“只可惜!他们如今在为李密卖命!”

柴绍为秦琼和罗士信身在瓦岗寨惋惜,李世民倒觉得正常,他们能跟着李密,说明他们也有反隋之心,且李密也有王者之风,将帅之才,没有跟错人。不过,李世民相信,若他们与他相识,一定也会像房玄龄一样,誓死更随他的,李世民有这个自信。

秦琼和罗士信都是李世民想要揽在帐下的人,天下英雄,若他李世民都能拥有,还有什么事办不成?还有什么得不到?这二人从偷袭卢明义老巢那场仗开始,便被李世民记在了心里。

那场仗,也在两年多后,再次被李世民他们从记忆深处拽了出来,津津有味地议论着,品咂着,像在品一壶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