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却依旧很郁闷(第2/3页)

寺中一切皆好,李纲只是嫌此地离城市太近,不时有不知趣的客人来打扰。他忍不住又做起了隐居梦,唯愿选一处幽僻地方,搭一间茅屋,屋前有修竹,屋后有溪流,从此做一个真正的村夫野老。他真诚地认为:“灌溉荔枝园,可敌万户侯!”

就在高宗将李纲弃置不用的这两年间,偏安的南宋正是焦头烂额之时,内乱外患不止。

在内,有钟相、杨幺的浩大起义。起义自建炎四年二月爆发,以武陵(今湖南常德)为中心,迅速扩展到湖南、湖北十九县。义军号称四十万,所到之处,焚官府、寺观、神庙与富豪之家,杀官吏、儒生、僧道、巫医,把国典呼为“邪法”,把杀人称作“行法”,把劫财视为“均平”。义军免去了朝廷的税赋差科,百姓无不拥护之,人人愿意依附,以为“天理当然”。钟相乘势建国号“大楚”,建官授职,有取代南宋朝廷的志向。

在外,金人又连番入侵,总想擒住高宗,占据江淮,彻底摧毁南宋的江防屏障。建炎三年秋,金军分四路再次南下,其中宗弼一部执行的是“斩首”任务,于十一月渡过长江,连下建康、临安(即杭州),逼得高宗乘船南逃温州、台州,漂在海上,不敢靠岸。

所幸金军水师在追赶宋帝船队时,途遇暴风雨,被大宋枢密院的“海军司令”张公裕率军击溃。稍后,宗弼的金军水师又被宋将韩世忠在长江上击败,险些被全歼于黄天荡。

金军连遭败绩,对江南军民的抵抗怀有惧意,便死了占领江淮的心,陆续撤走了。同时扶植起南宋降臣刘豫,建立了伪齐政权,作为宋金之间的缓冲。

在李纲被贬的几年间,一向受李纲器重的抗金名臣宗泽,活得也并不轻松。

宗泽以七十高龄任东京留守之后,招聚了河北义兵近二百万,分别部署在京郊十六县,与金兵隔河对峙。

此时岳飞也自王彦部下再次投效宗泽。宗泽拨给了岳飞五百骑兵,鼓励他杀敌立功。从此岳飞就在宗泽麾下浴血征战,屡建战功。建炎二年正月,金人来犯,宗泽以妙计大破之,打得金人溃不成军,辎重尽弃。自此宗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

宗泽见形势有所好转,便一连上疏二十四道,力劝高宗还京,以图恢复。可惜的是高宗对此完全不理睬,朝中的投降派也对他忌惮得很。可怜老将军不仅恢复大计难以实现,他本人还受到了投降派的监视,不得施展。

宗泽积忧成疾,疽发于背,于六月末不幸病倒。汴京军民闻讯,无不忧心。

诸将到病榻前问候,宗泽自知不起,叮嘱道:“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诸将皆流涕拜曰:“敢不尽力!”

众人退出之后,宗泽想到山河残破,壮志难酬,不禁泪水盈眶,吟出了一句杜甫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也就是七月初一日,风雨昼晦,暗无天日。宗泽再无他言,只连呼三声:“过河!过河!过河!”呼罢,伸臂怒目而逝。声声泣血,神人共悲!噩耗传出,城中军民顿时哭声震天。

宗泽死后,他生前聚集的二百万义兵,因为对朝廷不满,全无斗志,很快也就解散了。

如此,南宋苦撑的局面越发艰难。

绍兴二年初,李纲又出山了。这一年,李纲年届五十,到了“知天命”之年,他的次子又给他添了一个孙子。

这次出山的原因在于:钟相死后的大楚义军越战越勇,屡败官军,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均大乱。二月八日,高宗不得不起用李纲来“灭火”了,他任命李纲为观文殿学士、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并令李纲从广南两路筹集军饷。

李纲随即建议道:“广南素号薄瘠,米谷不多,财用缺乏,加之朝廷连年征税,大觉困匮”,不主张在两广多筹军需。

闰四月初,高宗派了内侍前往福建抚慰李纲。当月二十四日,宣抚使司开司办公。

这时,李纲得到广东经略安抚使的情报,说是义军曹成部由湖南进抵广西贺州,并派兵打到了广州附近的怀集县,而广南东路的将兵经过损耗,已“不满千人”。他上奏说:“万一广州失守,其余州郡多无城池,肯定望风奔溃,其害不可预料。”他要求朝廷速调大将韩世忠应援广东。

李纲的屡次告急,引起朝廷重视,急调岳飞部前往广西击曹成,大败曹成于贺州,使广州转危为安。

此外,李纲在任上,还为广州百姓做了另一件好事。

早在绍兴元年,广东当地爆发了“广贼邓庆、龚富围南雄州”之乱,因广东兵力单薄,朝廷曾调江西副钤辖张忠彦率兵二千余人赴广东。李纲任湖广宣抚使后,张忠彦在广州“胁制州县,供应以万计,一路为之震扰”。并且这个张大帅居功自傲,拒不受李纲节制。李纲闻讯,在赴任途中即奏准,由枢密院行文,令该军回江西。但是张大帅又推托未接到公文而不肯开拔。李纲抵达长沙后,上奏道:“张忠彦现在广州招纳亡命,在军中日夜谋议,恣为不法,愈见狂悖。”但是骤然除去张忠彦容易引起兵患,因此朝廷也有所顾忌。李纲察知张忠彦有想当知州的意图,便推荐张忠彦为知岳州(今湖南岳阳),把张调离广州,待到湖南后再将他除去,为广州免去了一场可能的兵乱。五月六日,李纲起行。刚一入湖南境内,他就加强了防卫措施,迫使义军曹成部七万人离开湖南地界,又劝降了步琼、王进等五万余众。湖南自此全境平安,流民归业。

当年十一月,朝廷又令李纲为主帅,统领本部及解潜、刘洪道、程昌禹等四路大军,进剿义军。

但是还没等各路大军集结好,李纲忽然又被罢免。

这又是因为有人论奏而被罢,高宗不知道怕的什么,把荆湖广南路宣抚司撤销,唯给李纲剩下了一个湖南安抚使的职务,也就是仅领湖南一路的军事。

这也许是怕李纲声望再起、闹得朝廷再次尴尬。

这是典型的好人不得好报。其实李纲这次在湖南主军政,显示出非凡的才干,为当时的朝廷解了不少忧困。

长沙也是个兵火连年的地方。早年间李纲曾路过这里,印象中是个繁华都市,“烟雨蒙蒙十万家”;可是现在那些华丽屋宇只剩下一些残砖碎瓦了。

李纲在赴任途中,看到田野满目荆棘,一路人烟稀少,空有山川,不禁伤怀。他下得车来,招呼父老问话。

父老们未曾开口,就已涕泪横流,他们向李纲诉说:自从金人进犯长沙以来,这里就是连年巨寇如麻,血流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