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2/2页)

(2)《红军长征记》的征稿截止到1936年10月。当时二、四方面军正在北上与一方面军会师的途中。所以《红军长征记》反映的只是一方面军的内容,不足以涵盖长征的全过程。所以1954年《党史资料》再版时,将书名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作了一个界定。但是,红一方面军走的路程最长,经过的地区最多,他们的行动成为长征的主体,也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关于二、四方面军的长征,现在已经有大量史料和回忆录出版,足以弥补原来的缺憾。但是后来的回忆文章和综述文章,虽然在全局的宏观把握和论点上都有优长,但是从记载的原始性和细节的生动性来看,都没有超过《红军长征记》。这就是我们今天还如此重视《红军长征记》的原因。

(3)《红军长征记》既是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痕迹。例如,封建的大汉族主义对少数民族是充满敌意和蔑视的。红军在通过凉山彝族区时,因为对其缺乏了解,也沿用了当地汉人对他们的称呼——“倮倮”。事实证明,红军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的队伍,在顺利通过彝族区时不仅与当地彝族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还招募了一批彝族青年当红军。这体现了长征是“宣传队”“播种机”的作用。为了尊重历史,我们对文章没有删改,相信读者完全能够理解,不会产生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