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拉出来遛遛(第6/7页)

卫士们又好气又好笑,把他们拖出来讯问:“你们这是在干什么?”

小孩也不害怕,全都振振有词地回答:“是我姆妈叫我来看的,她说杨总司令的太太里面都不穿裤子!”

童言无忌,苛责不得。杨森和他的部下们面面相觑,困窘到不知所从。围观者见了哄堂大笑,随即都四散跑开了。

能让老百姓开你的玩笑,也说明你已经有了接近和融入民众的可能。

杨森经常骑马从平江去长沙,沿途百姓都知道杨森,有一户人家小孩病得很重,发着高烧,见杨森策马经过,就大声求助。

杨森不是学医的,医药官又不在身边,若抱到长沙吧,又怕抢救不及,杨森一时也束手无策。可是那家人把杨森当成了救命菩萨,好像杨森出现,就没有什么搞不定,这让他骑虎难下,只好硬着头皮充行家。

杨森先从皮包里取出几粒消炎药,给小孩服用下去,又让那家大人用热毛巾敷在小孩胸口,看到病情缓解,才重新启程。

杨森所用办法,不过是部队中的急救法,有没有效,他对之全无把握,可是正好长沙公务多,连住两天,方得以返回平江。

来回都是那么一条路,经过那户人家时,杨森的心情特别紧张。没想到那家人一听到马蹄声,便跑了出来,对之千恩万谢,说总司令的医道真高明,愣把我家没得救的小孩给医活了。

进屋之后,见小孩果然完全康复,已经能够下地行走了。一家人连声感谢杨森的救命之恩,杨森如释重负,那个侥幸啊,犹如自己的命也让人给救了。

有了民众基础,才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民众组训。

杨森在平江建立了民众组织训练委员会,自兼主任,接着又办了一所保甲长训练班,规定平江、浏阳两县大小乡镇,每镇必须选派男女中学生各一名受训,训练期满后分发回乡担任保甲长。

学生们如期毕业,杨森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套军装,先打扮起来再说。可是这些穿着军装的学生在回乡任职时还是碰了钉子,被人家毫不留情地赶了回来。

在湘北一带,保甲长早成世袭制,父传子,子传孙,传到本人手里实在不愿担任,还可以像送礼一样移交给亲戚朋友,稀缺资源啊,哪里肯拱手让给外人。

接到报告后,杨森把县长们召集到一起,打了个比方,说中央政府就像是一把伞,伞顶是一块缝合的绸布,完整美观,无懈可击,但伞的牢固绝不是靠绸布,而是下面的十几根伞骨在支撑着,那十几根伞骨就相当于中央政府的各部委。

再回到地方政府,杨森说连接伞柄的变成了一根根细棍子,上重下轻,这是政令推行不下去的症结所在。

杨森的结论是:“没有老百姓的政府,正如没有部队的司令官一样,能办成什么事呢?”

杨森发话,县长们不敢怠慢,可地方势力太强了,县长下命令也没人执行,学生们逐保逐甲去点名,居民在原有乡镇保甲长的撺掇下,也往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杨森被迫再思良策。那时湘北疟疾流行,杨森想办法采购了一批奎宁,便试着拿去让学生发给所在区域的居民,有病治病,无病备用。奎宁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在民间珍罕到几如灵丹仙草一般,学生一到,群众都自发从屋里跑出来,争相前来领取。

不要急不要急,先排个队,点个名,再发药。

依靠奎宁这个开门钥匙以及大量琐碎的工作,年轻的保甲长们终于站稳了脚跟,两年之间,平江、浏阳的保甲全部编组完成,并与军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配合训练。

组训民众很重要,但民众毕竟不等同于军队,倘若军队本身不堪一击,那就等于把老百姓推到战场上去白白送死,所以要打好仗,还得练出强兵。

别人练兵主要是操典、射击和劈刺,杨森另加一项,是体育。

杨森对体育情有所钟,从小到大,乐此不疲。在他看来,就连武术也是体育之一种,如经常操练,既能强身健体,又可娱乐自遣。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杨森以后走到哪里,就把体育之风带到哪里。

“蛮干将军”时代,其实是杨森早期最辉煌的阶段。那时候,他的军队迅速扩充,军校也遍地开花,杨森精力过剩,每天忙完公务,必定还要抽出时间,到校场上去亲自练兵。

杨森实行的是“饥兵政策”,他发的那点军饷只够填饱肚子,训练之余,士兵们根本没有闲钱到街头消遣娱乐,军营生活又极其单调乏味,只能埋头睡大觉。

杨森一看,这样不行,时间长了要出事。为了调剂士兵的业余生活,防止他们闲极生变,杨森就出钱买来了一套放电影的器材,成立了一支电影放映队,在军中巡回放映。

士兵们大多数没有见识过这类新鲜事物,全都簇拥来看,因此刚开始很是轰动了一下,但当时电影片源很少,杨森又舍不得花大价钱去采购新片,全是一些陈旧的老电影,只能重复重复再重复。短暂的热闹之后,大家又都一哄而散。

杨森急于寻找新的文娱项目,同时他又有志天下,一心要统一四川,所以也时时在捉摸,如何才能练出更强的强兵。

两种需求汇合一处。有一天,杨森突发灵感,想到要大力提倡体育,其对象不是周围几个人,或是某几名部下僚属,而是整支军队。

从此以后,杨森便有计划、有步骤,大张旗鼓地在军队里推广起了体育。

军中体育普及开来,情形果然大为不同。首先它花钱少,不需要太大的资金投入,无非是买些篮球、铅球或标枪之类,其次是玩不厌,每天打场球,第二天还盼着再来一场。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杨森本人就兴趣浓厚,他肯在这上面花时间花精力花金钱。

杨森专门在成都创办了一所体育学校,除充实教育设备外,还延揽国内外体育专才担任教授。杨森把他部队里所有年轻力壮的军官,都分期分批地送到这所体育学校受训,其认真程度,一如在举办军校培训班。

觉得部队体育水平上去了,杨森即以团营为单位,组织体育竞技比赛,并利用各种机会与民间高手们进行切磋。

杨森主川两年半,共举办了两次省运会,省运会的各项冠军几乎全部为第二十军选手所囊括。统一之战后,不管如何落魄,也不论行军何处,驻防哪里,第二十军一定是球不离手。每到一个地方,他们也必定要和当地运动员开展友谊赛。

抗战时期,军中体育继续成为杨森独树一帜的练兵法宝。他在平江县城建起一座大型体育场,需要时用于集会,平常就供军队和老百姓举行各类比赛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