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写信(第2/3页)

“姑娘,门房说姑爷托谨王世子给您送了一份信。”

一听卫寒舟给她来信了,柳棠溪脸上立马露出来笑容,眼神灼灼地盯着婆子手中的信瞧。

殷氏见女儿如此开心的模样,无奈地摇了摇头,朝着婆子道“快请世子进来喝杯茶。”

婆子却道“世子许是有急事,放下信就走了。”

殷氏点点头,问邵嬷嬷“我记得谨王家的庄子就在咱们旁边吧?”

邵嬷嬷笑着说“是的,夫人没记错。”

“明儿一早让人送些瓜果过去感谢一番。”

“是,夫人。”

柳棠溪的注意力早就放在信上了,并未注意这边的谈话。

拿到信之后,正想拆开,突然想到这里还有其他人。

殷氏体贴地说“好了,回去看吧,外面天色黑了。”

柳棠溪笑着点了点头,跟殷氏说了几句之后,就回了自己屋。

回屋之后,柳棠溪打开了信。

信里的内容一如既往地简单。

“为夫身子已痊愈,娘子勿要挂心。院子里娘子种的大蒜已经长出来蒜苗,不知娘子何时归?”

柳棠溪脸上扬起来大大的笑容,心想,谁关心你身子好没好,真是自作多情。

“蒜苗味道极好,可以让陈婶儿给你炒鸡蛋吃。娘身子虽然好了些,但仍需静养,我暂时就不回去了。你在家老老实实的,若是等我回去发现你整日不归家,别怪我不客气。”

写完回信,柳棠溪还在后面画了两个小人。

一个女子叉腰站着,一男子跪在荆棘之中。

柳棠溪晚上睡得极好,做梦都在笑着。

至于做了什么梦,第二日早上起来却全都不记得了。

卯正,天微微亮,柳棠溪起床了。

梳洗打扮后,柳棠溪把张管事找了过来。

“你去找两个伶俐的小厮过来。”

“是,姑娘。”

柳棠溪则是去了厨房准备早膳。

今日她打算做灌汤包。

这也不是现在就想出来的,昨儿她就想做了,而且,加入灌汤包中的猪肉冻已经做好了。

正调着馅儿,这时,张管事领着两个小厮过来了。

柳棠溪手下动作不停,直接吩咐“你们二人去京城各处打探一下各个市场的菜价,记下来。”

说完,柳棠溪突然想到了一点,问“对了,你们识字吗?”

一个点头说识字,另一个则是羞愧地摇了摇头。

柳棠溪刚想说换一个,一看那小厮脸上的神情,她又有些不忍心了。

“你不识字的话,记性如何?若是不要纸笔记录,能记在脑子里也行。”

“小的记性最好了。”小厮连忙道。

柳棠溪想着,这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儿,便道“好,那就你们二人吧。记住了,不许商议,自己记自己的,回来我要询问。张管事,给他们二人每人一钱银子。”

一听这话,两个小厮眼睛都放光。

没想到是个美差事。

他们在庄子上,每个月的月例只有五钱,还经常被王管事克扣,拿到手的也就只有三四钱。

柳棠溪不知小厮们心中所想,她擦了擦手,把怀中的信拿了出来,犹豫了一下,她递给了不识字的那个小厮。

不识字有不识字的好处,不用担心别人偷看。

“你叫什么名字?”

“小的名叫狗剩。”

狗剩……

柳棠溪怔了一下。

张管事看了一眼柳棠溪的脸色,立马训斥“说什么呢你,怎么能用这种脏名污了小姐的耳朵。”

狗剩吓得哆嗦了一下。

脏名?

这怎么说都比狗蛋强吧?

柳棠溪看了张管事一眼,说“都是爹娘给取的,哪里脏了,莫要训斥他了。”

那狗剩也是个伶俐的,听到柳棠溪这般说,立马道“这名字是王管事随意给小的取的,求姑娘赐名。”

柳棠溪本不想给人改名字,可这个“狗”字,多少跟卫寒舟重了。而且,这名字也确实随意了些。既然是王管事取的,她给他改了好了。

叫什么好呢?

柳棠溪抬头看了看东边太阳升起的地方,说“那你就叫东升吧。可好?”

狗剩立马跪在地上谢恩“多谢姑娘赐名,小的以后就叫东升。”

“快起来吧,你去了京城之后,把这封信交给翰林院的卫修撰。”

“是,姑娘。”东升笑着应下。

物价的事情她早就想了解清楚了,这样能心中有数,不至于被人蒙蔽。不过,今日一大早就让人去查,难免有些出自私心,想让人顺带给卫寒舟递信。

柳棠溪做饭速度很快,灌汤包很快就蒸上了。

同时,她又开始包虾饺了。

不到辰时,柳棠溪就把六笼灌汤包和四笼虾饺蒸好了。

做好后,柳棠溪让人提了一些去正院。

此刻,殷氏已经起来了,闻着香喷喷的味道,咽了咽口水,笑着跟邵嬷嬷说“你闻闻,这味道可真香,也不知道又做了什么好吃的。”

柳棠溪笑着说“女儿也没做什么,就是蒸了些包子和饺子,母亲快趁热吃吧。”

很快,丫鬟把一笼灌汤包和一笼虾饺打开放在了桌子上,同时,一旁还放着蘸料。

“女儿想着,昨日谨王世子给女儿送了信,今日就多做了些,想给他们送过去做谢礼,也不知合不合规矩?”

殷氏笑了,跟邵嬷嬷互看了一眼,打趣“我还当你昨日收到信把这事儿给忘了呢。”

柳棠溪脸色微红。

邵嬷嬷在一旁笑着说“昨日夫人就说要给世子送些瓜果过去感谢。”

“那就把瓜果和包子让人现在一起送过去吧。”殷氏道。

“哎,好嘞,我亲自去。”邵嬷嬷说。

“也好。”

“嬷嬷,记得提醒世子,吃灌汤包的时候不要被烫到。”柳棠溪道。

她正想继续说怎么吃,只听邵嬷嬷笑着说“咱们京城也有灌汤包,许是姑娘忘了。不过,我一会儿定会再跟世子说一声。”

听到这话,柳棠溪放心了。

邵嬷嬷离开后,柳棠溪和殷氏坐下来吃饭了。

殷氏这几日自是知道女儿的手艺,看着面前的灌汤包,夹起来吃了起来。

她一口气吃了三个才停下来,感慨“你这手艺可真好,在他家,可有人教过你?”

柳棠溪摇了摇头“没有。”

“也是,他家那么穷,哪有人会这些。”

柳棠溪眼珠子转了转,说“许是天生的吧,之前跟着母亲吃了不少好吃的,但是太懒,没做。如今一上手,就会做了。我原先还以为自己在家就是厨娘呢。”

殷氏脸上顿时变得严肃“怎么可能,你可不是厨娘,是咱们侯府的姑娘。”

柳棠溪笑了笑,给殷氏夹了一个包子,转移话题“娘吃这个,尝尝虾饺好不好吃。这还是女儿第一次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