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顶戴花翎下的面孔(第6/34页)

画楼林立望重重,金碧辉煌瑞气浓。

箫管歇余人静后,满街齐响自鸣钟。

(引自《都门杂咏》。)

义和团的农民们进城之后,繁华的大栅栏成为他们最喜欢聚集的地方,这里有吃有玩有长年上演的戏剧。在这里的店铺里学徒的青年特别的多,大都是从乡村来的农民,这些在学徒的时候受到欺侮和盘剥的青年,见到义和团的农民们如同见到家乡的亲人。史料记载,那一年,大栅栏、打磨厂、鲜鱼口等店铺的学徒伙计大都参加了义和团,大栅栏口外的几家剪刀铺里打造兵器的炉火彻夜通红,丁丁当当的声音响彻半个京城。正打铁的时候,有伙计报告:老德记洋药房不但没有把洋药销毁,而且还在转移货物。

义和团们生气了。

火光一起,不可控制。“火延程阙,三日不灭。”(宋玉卿编《戊壬录》之《义和团之乱》。)

老德记洋药房里的火光一闪,神差鬼使般的,帝国都城的天空突然刮起大风,大火瞬间便烈焰飞舞。接着,大栅栏整条街道全都燃烧起来。火势沿着煤市街、观音寺、廊房三条、二条和头条、珠宝市、前门大街、西河沿以及东西荷包巷迅速蔓延,最后竟然烧到了正阳门的箭楼和城楼。点火的义和团们开始奔跑避火。熊熊大火烧着了著名的内联陞、同仁堂等店铺。也许是因为波及到了城门,帝国政府这才允许救火,但是声称可以一声咒语就能“闭火”的大师兄不见了踪影,结果熊熊的大火连续燃烧了一天一夜才被扑灭。虽然老德记的洋药房没有了,而同时消失的还有京城内四千多家商铺。原本繁华的大栅栏商业街变成了一片废墟,街中数不清的绫罗绸缎和金银珠宝或被大火烧毁或被趁火打劫。京城再有诗云:

大栅栏前热闹场,无端一炬烬咸阳。

问渠闭火多神术,为底神灵误主张。

(复侬氏、杞庐氏:《都门纪变百咏》,载《清代野史》卷二,巴蜀书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732页。)

也许利益损失过于巨大了,几乎影响了帝国的财政,数天之后,帝国政府不得不动用行政手段,“发内帑五十万两,户部银五十万两”,以借给被大火殃及了的帝国著名银号:“恒和”、“恒利”、“恒源”和“恒裕”,让其“恢复旧业以维市面”。(同上)以稳定金融市场,为店铺的老板们筹措重新开张的资金。

但是,帝国政府没有追究义和团放火的责任,有关官员更没有一个“引咎辞职”——因为这一切是“正义的行为所致”。

能够代表帝国政府立场的是,就在火烧大栅栏的第二天,也就是在大栅栏的大火还在燃烧的时候,火被放到了内城。西单牌楼附近的一家“讲书堂”被义和团认定是和洋人有关的店铺,于是放了一把火,结果,大火波及相邻的商铺千余家。紧接着,东城的一家洋货铺被点燃,其结果和大栅栏一样,一下子又烧毁了整条街上的四千多家商铺。

大火令北京城的夜晚几乎变为白昼。帝国数百年商业精华,已是满目瓦砾灰烬。

火是中国人自己点燃的。

火光之中,帝国官员家里的“拳坛”香火更盛。

载漪,这个京城禁卫军虎神营总兵家中的一半人现在都声称自己“入了拳”。

史书记载那些天的北京城“火光蔽天,日夜不熄”,“香烟蔽城,结为黑幕。”

那是些人心大快的日子,人人都觉得天地翻覆,臣民可以彻底地“自由”了。在烈焰腾起的浓烟滚滚之中,京城里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以参加义和团为荣耀——“车夫小工,弃家从之”。就连帝国的官员出门也要步行了,因为轿夫们“举事”了,拉车的骡子也好几天没人喂了。许多贵族之家的福晋们必须自己下厨房,因为厨子和杂役们上街“革命”去了——“什百成群,呼啸周衢。”(罗敦融:《庚子国变记》,载《清代野史》卷一,巴蜀书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127页。)

帝国的皇族们和官员们没有因此而惩罚这些“奴才”,因为他们许多人已公开宣称自己也是一个义和团团员。当他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把“如今的奴才们不听使唤”的话题当做一件乐事来谈论了——中国人从来会安慰自己,只要凭空臆想出一个连自己都不愿相信的理由,就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得过且过,这是帝国的臣民千百年来不闻世间沧桑巨变而依旧浑浑噩噩地活下去的“依靠”。

此刻,整个北京城已经“上自王公卿相,下至倡优隶卒,几乎无人不团”了。(柴萼:《庚辛纪事》,载《义和团》。)其人多势众已“比于官军”。帝国的一位官员甚至以威胁的口吻对英国公使窦纳乐说:“不久,清军也会全部成为义和团!”

帝国多年的法律严禁在京城内持械,但是在1900年的夏天,京城满大街都是挎刀的义和团团员。

帝国多年的法律严禁私家冶铁,但是在1900年的夏天,京城内“家家铸刀,丁丁之声,日夜继续。”

在王公府邸里吃饱喝足了的大师兄,一出门,他们充满酒肉味的嘴里吐出的话就成了帝国的“法律”。这些“法律”一会儿一变,京城的居民们稍微不注意,就可能招至杀身大祸——“无日不出新花样,或令人悬红灯,或令人当门书‘义和团之神位’,旋又改为‘义和团众神之位’,朝令夕改,奉行惟谨,否则以二毛子治,不旋踵即有灭门之祸。”(黄曾源:《义和团事实》,载《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说要白面,于是家家户户都拿出白面。又说不要白面了,要大饼夹酱肉,于是家家烙大饼、采购酱肉。每天晚上,义和团团员们都在街上喊:“家家烧香!”于是家家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要烧香,但是都得烧起香来,帝国的都城烟雾腾腾,俨然成了一座巨大的庙宇。又“令民家供清水一盂,馒首五枚,青铜钱数枚。家置一秫秸,粘红纸,供五日。”于是家家照办,后来一问,义和团们的解释是,供了五天的秫秸便具有了“神力”,“持以挥敌,首自落。“(罗敦融:《拳变余闻》,载《清代野史》卷一,巴蜀书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207页。)

义和团进攻使馆不利,便命令所有的居民在烧香的时候一律“以拇指掐中指,男左女右,力掐不放”,说这样可以灭洋人。早上起来,突然说义和团在大街上杀了个女乞丐,原因是这个女乞丐暗中受了洋人的委托,半夜里把“秽血涂在居民的门上”,目的是“要招鬼来害居民全家”。于是,家家都出来看自己的大门,全城人心里怦怦乱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