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勇敢者的游戏(第5/5页)

顿时间,田千秋仿佛感觉到,有一只手死死地掐住自己的咽喉,使自己窒息欲死。现在怎么办?曾经屁股稳稳的田千秋,人生第一次感到恐慌了。

慌忙之中,田千秋觉得脑袋总是不够用。心中乱如麻,仿佛千万只蛇在里面爬着,弄得他毛骨悚然。然而,恐惧永远是力量的源泉之一。这时,田千秋总算找出了一招。

他认为,要保住自己头上这颗人头,必须保住女婿徐仁和廷尉王平。保住他们俩人,就必须要保住侯史吴。保住侯史吴,就得无条件替他辩护,咬定他无罪。如果要替侯史吴辩护,等于和霍光撕破脸皮,潇洒斗一回。

一想到这,田千秋心中不由涌起一股莫名的悲壮。自己当了这么多年的软蛋,竟然还要在临死前硬汉一回,不容易啊。是啊,在命运这趟单程列车上,他必须挺直身子,勇往直前。

生存还是死亡,没力气回答这个问题了,干活吧。田千秋立即行动,秘密召集了一个部长级扩大会议。汉朝所有部长级以上人员都到场,除此之外,还有汉朝的博士官。

田千秋喊这一帮人来开会,主要是讨论侯史吴犯的罪,到底算不算叛乱罪。田千秋此举,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希望他的部属能够替他排忧解难,想出法子洗去侯史吴的叛乱罪名。罪名一洗,徐仁就得救了,他田千秋当然就能继续有机会练混功。

当然,田千秋也知道,他此举可谓是豪赌。不通知霍光,擅自召部长们开讨论会,后果那是很严重的。然而,严重也要拼。就这样,今天就看部长们的表现了。如果有人替他说话,那这个会还算没有白开,丞相这位还不算白混。

很快的,结果出来了。这个结果就是,部长意见高度统一,会议十分失败。这个结果,大大超出田千秋的接受范围。所谓部长意见高度统一,就是一致痛骂侯史吴不是东西,早就应该判他死罪了。

看来,田千秋脑袋不够用,部长们头上长的,还是够用的。关键时刻,田千秋想召集他们开会,目的就是想拉他们下水。自己想下水,很容易,不过,要拉别人一起下水,还是拉倒吧。

此情此景,田千秋真想在地下挖个洞,直接钻进去算了。

事实上,今天这个结果,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怎么说呢,尽管一直在位上混,多少他还是个丞相。然而没有一人替他说话,的确超乎想象。田千秋感觉他会输,没想到会输得这么惨,郁闷啊。

所谓情理之中呢,就是形势逼人。秦朝赵高牛哄哄的时候,还当着胡亥的面,搞出一个前无古人的指鹿为马事件,竟然没几个敢跟他唱对台戏。如今,霍光和田千秋力量对决,简直就是一个在天上飞着,一个在水里淹着。大家全都替霍光说好话去了,一点也不意外。

到了这个时候,田千秋只好摊牌认输了。于是,他只好叫人将部长们讨论的结果,写成报告,专程向霍光送去。

果然,霍光一听说田千秋背着他放了一枪,一下子就火大了。给你脸,你不要脸,偏偏还吃了豹子胆,撑着干一场。既然你想死得快,那就成全你吧。

于是,霍光立即派人逮捕廷尉王平和少府徐仁。消息传出,满朝震动,谁也没想到,霍光动真格了。如果这样,下一个被扔到牢里的,非田千秋不可了。

一想到自己的老领导就要光荣退休了,部长们心里甚是难过。然而就在满朝坐待田千秋受难的消息时,突然,只见天空雷电啪啦一响,平地里就跳出一个人,将田千秋救下了。

横空拔剑相助田千秋的人是太仆杜延年。杜延年给霍光上奏,说了两点意见:首先,将侯史吴罪定为叛乱罪,实属牵强;其次,田千秋擅自召开高级部长会议,事前没有通知霍大将军,当然无礼。然而,田丞相可是先帝刘彻指定辅政人员之一,如果把他搞死,不但破坏政治团结,而且还损害霍大将军形象,有损无利。

杜延年是谁的人?霍光的。他替谁说话?田千秋。两个答案,我认为,只对一个半。第一个答案是对的,第二个答案只对一半。事实上,杜延年看似替田千秋说话,事实上是替霍光擦屁股。

杜周有三子,长子和次子都曾当过太守,杜延年是少子。当年,杜周在汉朝政治江湖上,也是很有名号的。因为治吏严酷,也光荣地进入了汉朝酷吏排行榜。其长子和次子,跟他简直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然而谁也没想到,少子杜延年,竟然在为人处世方式上与父兄三人截然不同。

杜延年,字幼公,学法律出身。数遍身上闪光点,其最引人注目的是,做事很踏实,待人极宽厚。霍光治世态度,以酷严出名,为何看中尚宽厚道的杜延年?

这就是霍光的聪明之处了。酷严治世,长久以往,必激起官愤。古往今来,当官之道,多不忌民愤,就忌官愤。所谓上官坐轿,下官抬轿,倘若激起官愤,则不但无轿可坐,甚至还会连轿一起被掀入阴沟。所谓同朝做官,和气生财。如果官官相轻,你拆我东墙,我弄你西角,长此以往,官不聊生,怎能生财?

理论说了一通,我们应该明白霍光的手段。他用杜延年,就是以其之宽补己之酷。杜延年就成了霍光与外界之间的一个和事佬,和事佬的作用就是润滑政治纽带,以保证政治不致于摩擦过度而发生故障。

了解了杜延年的人生特点,明白了杜延年所处位置的功能和作用,我们就不难理解他给霍光上的那道书了。老实说,那是一番厚道话。杜延年是学过法律的,侯史吴罪有多大,他是清楚的。如果霍光小题大作,以此打击一个从来没有对自己形成威胁的同事,可谓是双输之举。

再说了,长安人不是傻子,中央那帮高官也不是瞎子,轻重多少,人家还是分得清楚的。所以,霍光如果要保住一世英名,必须控制火暴的情绪。保住田千秋,就是保住霍光,此举可谓双赢。这就是杜延年上奏的全部理由。

杜延年上的奏,霍光看了,半天不说话,然而不久,霍光妥协了。

不过,霍光告诉杜延年,田千秋可以不死,但是少府徐仁和廷尉王平必须死。

四月,少府徐仁闻迅,自杀;廷尉王平,腰斩;田千秋,霍光同意让他继续在丞相位上发挥余热。四人帮倒台事件的处理,到此结束,不再扩大。

田千秋,仿佛被推入地狱,又被拉回地面的人,此中悲喜,谁能解味啊?然而,一年后,即公元前77年,春天。田千秋甍。

到此,汉朝混功最出色的享名天下的田千秋,终于离开霍光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