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盗国之路(第5/6页)

一想到这里,王太后的眼泪就又出来了。她从怀里掏出玉玺摔在王舜面前的地上,叫道:“我都是快要死的人了。也没机会看到你们兄弟被砍头的那天了。如果你觉得这东西不是个祸害,就大胆拿去吧!”

王舜默默地从地上捡起了玉玺。轻轻地他走了,正如他轻轻地来。王舜以无比沉重的心情把玉玺交给了王莽。王莽脸上像快乐的海洋,洋溢着兴奋的浪花。

王莽仿佛看到,暮日已经落山,明天早上照耀天下的,将是一轮崭新的充满朝气的红日。

四 全民公敌

自刘邦开国以来,汉朝立国已有二百一十五年。两百多年的江山基业,就这样无声无息、莫名其妙地落入了儒家实践家王莽手中。

在儒家思想集团里,王莽是一个典型的激进主义者。这个早年丧父孤助无力的穷家子弟,几十年如一日地忍辱负重,玩弄权术,就为了这一天。

他的这一天,就是光耀儒家思想,用双手去完成儒家眼里的理想国。或许在他看来,汉朝就像一艘在大海上漂泊多年的大船,现在却陷入了泥潭。王莽作为帝国的新舵手,首先就是开拓新航向,驶向理想的彼岸。

于是,王莽一上台,就着手社会政治改革。

人世间所有事业,都是思想在前,行动跟后。所以,要了解王莽的改革行动,就必须了解左右他大脑里的儒家信念。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思想的黄金时代。但是,在那个思想大碰撞的时代,最后成为社会主流的,只有四家思想。它们分别是儒、道、法、墨。

在这四大家中,道家是遁世主义者,认为世界太乱,人心太坏,人要拯救世界,必须先从拯救自己的心开始。人拯救自我,必须逃出纷乱的时世,寻着古人的足迹,去江湖逍遥。

墨家则认为,世界太乱,主要是因为缺少爱,所以大家要兼爱。为了兼爱,墨家信徒从来是严于律已、宽于待人,典型的苦行僧主义者。所以,墨家总以努力工作的大禹为榜样,为了拯救天下苍生,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家。

儒家认为,世界太乱,主要是缺两样东西。一个是仁,一个是义。如果天下君主都推行仁义政治,春秋五霸就不会为了地盘打来打去;战国更不会为了欺诈,想尽人间一切诡计。那怎么样才实现仁政呢?儒家又认为,这个应该学习古人,特别是尧舜。如果想过上好日子,当然回到西周时代更好。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儒、道、墨三家,全都是以学习古人为荣,以学习今人为耻。但是,法家却大不一样。法家思想者,就像思想江湖里的一个异类剑手,横空出世,提出与以上三家截然相反的思想。

法家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政治和思想,更有一代人的生活态度。我们今人想要过得幸福,就得往前看,哪有往后看的道理呢?这种积极往前看的思想,我们称之为与时俱进。这个与时俱进思想的集大成者,就是韩非子。

可是思想活泼、英姿勃发的秦始皇,以法家为立国之本,最后怎么样了?竟然只坚持了十五年。汉朝立国后,刘邦对法家是不太感冒的。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刘邦决定采取折中主义,采取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事实证明,这个理念是很靠谱的。汉朝坚持了二百来年,比秦始皇的秦朝长命多了。

现在,王莽认为,汉朝只坚持了二百来年就崩了,时间还太短。因为周朝自立国到崩溃,总共有八百来年。所以,要想国家命运长久,还得向周朝学习。于是,这种向周看齐的思想,让王莽的一系列改革都蒙上了复古的色彩。

国家就像是人,都要往前赶路的,如果眼睛朝后看、双脚往前走,总有一天会摔倒的。很不幸,王莽复古改革运动中,因为赶路太急,最后也倒得很快,一头扎到悬崖里,就一去不再复返了。

王莽新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就是改换政府机构名称。比如,大司农(农业部长),改名为羲和,后又改为纳言;少府(宫廷供应部长),改名为共工——乍一看,还以为是撞天的那个共工回来了。这改名法,基本上参照周朝制度。

改完官员,接着改地名。有些地名,叫了上百年,大家都熟悉了。但是王莽觉得不爽,说必须要改,就改为古名。最可怕的是,这改名也无规矩可讲,王莽是想到哪,就改到哪,同一个地名,今天叫这个名字,明天可能又得换了。于是弄到最后,老百姓都不知道自己住的这地方到底叫啥来着。国家下发到某地的公文,在新名字后面还要打括号注解旧名。

这改名事小,可烦人事大。但是王莽改得不亦乐乎,有啥办法?

第二,就是进行土地改革。王莽的土地政策,就是恢复古人的井田制。在汉朝,土地是可以任意买卖的。于是许多豪强大量圈地,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地主。但现在王莽却下诏宣布:所有土地,必须归为国有,重新分配。按新规定,一个成年男子,一人将分得一百亩土地。如果一家人丁不超八口,而田地超过九百亩的,应该自动把超过之数分割给族人、邻居或者同村亲友。

在汉朝,那些将土地卖光的人,没地方可去,可卖身为奴,以此为生。但是,王莽又出新规定:奴隶婢女跟国家土地一样,一律不得自由买卖。

王莽这招可太狠了。他得罪了大部分人的利益。首先,是大地主的利益。这些人的祖宗,很多年前可能都是穷光蛋,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好不容易翻身当了地主,竟然一夜之间,就啥都没了,你说他们会跟王莽过得去吗?

其次,就是那些奴隶和婢女。在汉朝,当农民是很不容易的。一年要缴三十分之一的税。可是遇上战争时代,国家没钱,就拼命从他们身上抽税,甚至高达十分之五。累死累活,种出来的庄稼还不够吃,有一半还要被别人拿走。你说干这活还有啥前途?

于是乎,有些人就想逃税。要想逃税,就得变卖土地——这样能赚来钱,然后再将自己卖给别人为奴。鲁迅先生说,中国古代,向来只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一种是连奴隶都做不得的时代。殊不知,人都活不下去了,有奴隶做,苟活下去,总比没得奴隶做强多了。

王莽却说奴隶婢女不得随便买卖了,如果家里有人生病了,没钱救治,就要变卖家产。可他们都一无所有了,还不能卖身为奴,不等于阻死了他们唯一的谋生之道吗?

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王莽得罪了这些光脚的,他们无业无家,在社会上流浪,那是很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