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汉朝6:刘秀起兵大汉中兴》(第6/6页)

可偏偏有人说,凭什么让刘来坐头把交椅?

反对刘当头的人,是两个黑老大。一个是新市兵头目王凤,另外一个就是平林兵头目陈牧。他们一致认为,刘太强悍,如果选他当盟主,一旦联军势力做大,他们就不好控制,最后话语权可能会旁落,说不定命运也会被边缘化。

所以为了将来打算,他们必须早作准备。而他们的办法,就得扶持一个靠谱的、能够控制的人。

别以为新市兵和平林兵争盟主,就说他们想当老大。事实上,他们也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有点造反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盟主不是由他姓王或者姓陈的人来当,而必须是姓刘的才行。

这不是刘的话,而是王常的理论。

王常认为,西汉王朝是姓刘的,开了两百一十五年的店,早就被老百姓认可了。结果王莽不费一枪一弹就将刘家大店招牌砸了,换上自己的招牌,老百姓才不认账的。所以,只有举着老百姓认账的刘姓大旗反王莽,才会有人气、有力量、有效果。

既然这样,那就只能从姓刘的人当中来选。那么选谁呢?其实,王凤和陈牧想好了一个人,一个很听话的陌生人。他的名字就叫刘玄。

刘玄,字圣公,刘、刘秀两兄弟的族兄。早年,刘玄因为亲弟被仇人所杀,于是结客欲报仇。结果仇还没报,宾客就犯法出事了,他只好逃亡,一举投入平林兵陈牧旗下干革命来了。

刘玄在平林兵中名气也不小,人称更始将军。但是,平林兵陈牧和新市兵王凤看中的不是刘玄的称号,而是他的性格。如果说刘是一只老虎,刘玄就是一只病猫。刘军纪严明,手段凌厉;刘玄势力单薄,懦弱无能,正好可以玩弄于股掌之中。

当然,谁当盟主也不是由王凤和陈牧说了算。如果开会选举,他们明显是没有优势的。王常已经成了刘的铁杆追随者,刘名号又响,如果他想争,肯定搞不过他。

所以,把刘玄推上联军盟主位置,只能靠智取,不能靠蛮干。怎么干法,王凤和陈牧决定先下手为强,派人将刘玄要当皇帝的消息散布出去,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刘施压。

果然。他们这样想,也这样做了,消息很快就散布出去了。这下子麻烦可大了,如果不出差错,联军内部将起内讧,互相打架。可是,奇迹竟然发生了。起义军内部非但没有地震,反而更加团结,一致向上。

之前刘秀已经说过了,他们是出来做大事的,不是做小生意的,小便宜就不要贪了。刘已经深刻认识到,如果他联合王常,跟王凤他们打起来,谁都没有好下场。

王凤这帮人的德行,大家可都是领教过的。自从和他们联合以来,他们那两支队伍就不是冲着天下太平的理想来的,而是冲着分权分肉来的。现在这帮人看着好大一块蛋糕,如果不割块大的,他们是不甘心的。

革命尚未成功,就此发生内讧当属不智。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所以刘必须对新市兵和平林兵让步。

当然,要让步,刘也是有条件的让步。

刘这样告诉新市兵和平林兵:

拥立刘玄当联军盟主,那是没问题的。但是,盟主称号,最好不要使用皇帝称谓。因为,天下乱民集团中,除了我们这一支,还有盘踞在青州和徐州的赤眉军。

如果赤眉军闻听我军封皇帝,凭他们数十万的兵力,肯定不甘居于我军之下,也要推出一位刘氏皇帝。这样的话,王莽还没消灭,起义军内部就打起来了,最后得利的就只有王莽了。

还有,舂陵和宛县这么点地方,如果敢自称皇帝,容易成为天下攻击的目标。所以,我的意见就是缓称帝,先称王。这样的好处就是,如果有朝一日赤眉军做大了,我们可去投奔他们;如果赤眉军没有封帝行动,我们就先联手消灭王莽,等到将来收服赤眉,再封皇帝,也不晚。

刘这番高论,听上去很美,却一点也不实用。因为,王凤根本就不吃你那一套,他们还是决定推刘玄当皇帝。并且不是暂缓,而是立即。刘以为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事实上,一切都在脱离他越来越远。

二月一日,联军在白河河畔替刘玄举行登基仪式。封新市兵王凤为成国上公;刘为大司徒;平林兵陈牧为大司空;刘秀为太常偏将军;王常为廷尉,大将军。

一个潦草的戏台,就这样匆忙地搭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