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庥: 在科学和宣传之间(第7/7页)

熊:你们是不是以为有一个案例不灵,他们也就不会那么张扬了?

何:是啊。结果他们照吹不误,而且大吹特吹!又是写书,又是到处表演、讲话、做报告,越吹越神。直到中央发文件号召反对伪科学,我们才把这篇文章发表了出来。

熊:你们这篇文章要是早发几年,效果会更加好得多。

何:可能争吵会更厉害。钱学森的想法是:对特异功能是否存在这种存在性问题,即使有九十九个失败都没关系,只要有一个成功,就能说明它存在。或者说,只要有一次“作弊”没有被抓住,就能说明它存在。

熊:换句话说,你们做再多的实验,揭露再多的假,也不会改变钱学森的观点。他的观点是不可被证伪的。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很多经不起严格科学检验的东西得到了他的支持。

何:他老是这种思维,一看到“新现象”,就认为是真的。他说过好多在科学上靠不住的话,这种例子一大堆。

本文初发于《中国科技史杂志》2015年第1期,第89—103页。

  1. 譬如王来棣。1958年,王被开除党籍,所依据的一个主要“错误事实”是:“参加了以许良英为首的宗派小集团(成员都是浙江大学地下党员),背着党进行非组织活动。反右派斗争前,这个小集团曾以纪念于子三为名召集会议,诬蔑党对于地下党的功绩估计不足,对于知识分子的劳动重视不够,商议给中央写报告,要求给于子三立碑,企图实现抬高小集团与党对抗的野心。王是参加这次会议的成员之一。”参见中国科学院办公厅档案处档案,1958-9-17—4。​​​​​​​​

  2. 王学斌:《清末重臣端方的“非正常死亡”》,《文史天地》2011年第12期,第44—48页。​​​​​​​​

  3. 据笔者所见,台北有多个屋顶极大的民族形式建筑,如“台北大剧院”、“中山纪念馆”、圆山大饭店等。​​​​​​​​

  4. 于光远:《忆彭真二三事》,《百年潮》1997年第5期,第29—35页。​​​​​​​​

  5. 何祚庥:《论梁思成对建筑问题的若干错误见解》,《学习》1955年第10期,第15—19页。​​​​​​​​

  6. 杨正彦:《反对建筑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新建设》1955年第5期,第15—21页。​​​​​​​​

  7. 还有一些别的刊物在更早的时候刊登过批判梁思成建筑思想的文章,如刘敦桢《批判梁思成先生的唯心主义建筑思想《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5年第1期,第1—10页;牛明《梁思成先生是如何歪曲建筑艺术和民族形式的》,《建筑学报》1955年第2期,第1—9页;王鹰《关于形式主义复古主义建筑思想的检查——对梁思成先生建筑思想的批判与自我批判》,《建筑学报》1955年第2期,第9—15页。​​​​​​​​

  8. 1953年2月,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学习苏联”的号召。​​​​​​​​

  9. 丁瓒在重庆重新入党时的介绍人为冯乃超、廖沫沙。​​​​​​​​

  10. 关于这个运动的来龙去脉,可参见熊卫民《1960年的超声波化运动》,《科学文化评论》2014年第3期,第41—64页。​​​​​​​​

  11. 郑林生,1922年生,高能物理学家。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51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

  12. 何祚庥:《钱学森与十二年科学规划》,《科学时报》2011年9月15日。​​​​​​​​

  13. 何祚庥、林自新、庆承瑞:《“超人”张宝胜败走麦城》,《科技文萃》1995年第8期,第95—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