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从傀儡皇帝到痛苦皇帝(第6/6页)

许多有钱的商人纷纷出钱为国效力,其中也有像潘致祥这样的洋商,他和盐商温永裕在嘉庆四年(1799年)各捐二十万两银子犒赏有功的官兵。嘉庆五年(1800年),温永裕和吴叙慈等人再次捐钱五十万两平定川陕一带白莲教。嘉庆十九年(1814年),洋商公会联合捐钱二十四万两,盐商公会联合捐钱十六万两,用于军费开支。嘉庆十年(1805年)时,黄河、淮河发生大水,徽商鲍漱芳捐米六万石、麦四万石救济灾民。后来,鲍漱芳还带头募捐了三百万两银子开山归海,修理河堤。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对于捐纳,嘉庆是非常欢迎的。这并不是因为嘉庆不知道捐纳的坏处,只是当时国家问题太多,而且多是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到嘉庆对富国强民的渴望。他急切地想把国家治理好,有些饥不择食的味道。

当然,嘉庆的努力也不是完全没有效果的,至少出现了一些表面上的转机,但是清朝已经积重难返,嘉庆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的危机。这些危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吏治腐败,第二是制度落后于时代,第三是西方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