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以退为进(第2/3页)

纪纲道:“哦?听这话杨大人也精通医术?”

“精通不敢,略知一二。”

明成祖奇道:“杨爱卿,你会治病?”

杨秋池医科大学毕业,在学习法医专业课程之前,接受过系统的西医教育和临床实习,只不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西药没检验设备,他也没法子。不过,中医的常识他倒也知道,中医所说的“心痹”就是风湿性心脏病,这种心脏病是免疫性的疾病,严重时能够引起心脏瓣膜增厚,使瓣膜狭窄或者关闭不全。这种病主要的治疗手段还是通过手术治疗,实施瓣膜成形手术甚至换瓣手术。

中医对早期的风湿性心脏病有一定疗效,到了严重了,效果就不大了,只能缓解,没办法根治。杨秋池虽然知道这一点,可是一来没有手术器械和设备,二来,他也不懂胸外科手术。对于中医,他也就知道点皮毛,精通中医的两位太医院太医都没辙,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他之所以故意弱化太子的疾病,无非也是想阻止更换太子。

现在皇上问起来了,杨秋池这牛皮可不敢乱吹,这看病也是隔行如隔山,弄不好要死人的,只得尴尬地笑了笑:“微臣……微臣只会破案,这瞧病嘛,倒不在行。”

内阁学士杨士奇又道:“如果皇上担忧太子身体有恙,可加立皇太孙朱瞻基为储君,以防不测。”

杨士奇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其他文臣们的附议。毕竟,太子朱高炽的身体欠佳这是不争的事实,是没办法回避的。明成祖今天召集大家商议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仅仅坚持不能废掉太子朱高炽,问题还是没解决,但如果加立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为皇太孙,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杨秋池心中赞叹,还是这帮子文臣的脑袋瓜灵,想出这么个代位继承的点子,绝!真绝!

明成祖也是心中一动,这个主意他以前倒也有过,只是,那时候太子的病情还没有这么严重,现在重提此事,不由眼前一亮。

明成祖虽然不太喜欢太子朱高炽,但是,对朱高炽的长子,也就是明成祖的大孙子朱瞻基却是喜爱有加。有点隔代亲的意思。

相传在明成祖还是燕王的时候,在朱瞻基出生那天晚上,明成祖做了个梦,梦见他老爹朱元璋给了他一个玉圭,上面写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的字,明成祖认为这事老爹托梦传位给他,梦醒之后,正美滋滋琢磨这梦里的景象的时候,传来消息说大长孙降生了,这让明成祖相信,梦中的情景将来要印证在孙子的身上。

在朱瞻基满百日时,明成祖得知太祖皇帝朱元璋驾崩。明成祖就总觉得他老爹朱元璋的英灵进入到了这个大孙子朱瞻基身上,类似于转世灵童,对这孩子就多了一份亲切。加上朱瞻基自幼聪慧,喜好读书,更是博得明成祖的喜爱。

在立谁为太子问题上,明成祖一直犹豫不决,始终下不了决心立他并不喜欢的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当时的内阁首辅解缙曾经力主立朱高炽为太子,当时就说过:“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成祖不语。解缙又说:“好圣孙!”意指朱瞻基,成祖这才颌首,下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因此,朱高炽能当上太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儿子朱瞻基深得明成祖的喜爱。

现在杨士奇提到这件事,让明成祖动了心,虽然他不喜欢太子朱高炽,偏爱二皇子朱高煦,但是,明成祖对皇太孙朱瞻基的喜爱却丝毫不亚于对朱高煦,如果改立朱高煦为太子,则明成祖非常宠爱的长孙子朱瞻基以后就当不了皇帝了。因此,明成祖必须要从这两人中选择一人。

明成祖很是犹豫,抬眼扫了一圈台下这班文成武将,武将力挺二皇子朱高煦,而文臣则拥戴长孙朱瞻基,而这两人都深得自己的宠爱,这可如何是好。正犹豫不决之际,一眼望见杨秋池,还有他没表态,便随口问道:“杨爱卿,你的意见呢?”

此刻,杨秋池心里正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他知道,现在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到了决定自己生死存亡的时刻,明成祖在这叉路口的不同选择,将直接决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如果明成祖选择维持朱高炽的太子位置,同时追加朱瞻基为皇太孙,那自己脖颈上这颗人头基本就稳固了,自己的前途也就一片光明;如果明成祖选择废掉太子,改立那个声称即位之后就要灭自己九族的二皇子朱高煦为太子,那自己一家老小的人头落地那是指日可待的了。

决不能让第二种情况发生!不惜一切代价!

此刻,听明成祖问起自己的看法,杨秋池已经没有选择,必须赌一把,不成功,便成仁。

杨秋池迈步出列,躬身道:“万岁,微臣有一事禀报,这件事与立谁为储君,关系重大,微臣需要单独向万岁禀报。”

纪纲疑惑地盯着杨秋池,不知道他在搞什么鬼,也不知道他要禀报什么。

明成祖也有些意外,不过,明成祖知道,杨秋池担任锦衣卫指挥使副使已经将近半年了,在京城里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情报网络,或许发现了什么重要情况。微一点头,说道:“立储之事今日暂时不定,杨爱卿留下,其余爱卿散了吧。”

众官跪下磕头后,倒退到文渊阁门口,这才转身走了。

明成祖道:“好了,杨爱卿,有什么事情你说吧。”

杨秋池看了看明成祖身边伺候的太监宫女们,轻轻咳嗽了一声。

明成祖见杨秋池如此谨慎,更是意外,摆了摆手,身后的太监宫女们躬身退了出去,只留下李公公。

杨秋池躬身道:“微臣以为,为维护大明江山社稷稳定,当改立二皇子为太子。”

明成祖有些哭笑不得:“你……你刚才直说不就行了吗?搞得这么神秘,我还当真有什么大事呢。”

杨秋池微微摇头:“微臣主张立二皇子为太子的原因,与他们不一样。”

“哦?”明成祖有些好奇,“你能想出什么新鲜的原因来吗?”

杨秋池上前一步,撩衣袍跪倒道:“微臣的理由太过惊骇,兼有抗旨之嫌,故微臣不敢擅言。”

明成祖眉头一皱,盯着杨秋池:“这件事与纪爱卿有关?”

“是!”

“那就不要说了。朕已经说过……”

“万岁!这件事如果不及早防备,恐有前唐玄武门之变之忧!甚至皇上的靖难之役会在皇子皇孙身上重演!”

明成祖眉头锁得更紧了,盯着杨秋池看了半晌:“你是说这件事与高煦也有关?”三个儿子争夺太子之位的事情,明成祖比谁都清楚,三皇子朱高燧被云露打傻了,退出了竞争,要说玄武门之变,那就只有二皇子朱高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