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往事可追(第2/2页)

当下只得沉吟着答道:“议和一事休提,对方若是提起,只索答他:退还我大宋失土,交还所有掠去的钱财器物,归还幽燕,两国以长城为界,为兄弟之国,方能致和。若是不依,则无可谈判。”

“是,臣遵命施行,就这般与金人关说。”

这一番吩咐,与赵桓向来的态度相同,殿中大臣,也是他亲自选拔的朝中主战官员,对这样的处置也绝无疑问,全数赞同。

“……至于上皇,晓喻金人知道,朕愿意以金银赎回,以奉上皇南归。而若是以上皇来要挟议和,则不必理会。”

这话也说的近情在理,总算是对内外上下都有了交代,也是赵桓苦思后的结果。

金银小事,自然给付的起,而依据他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自从完颜宗望死后,金国上层虽有放归赵佶的打算,却一直未曾实行。而伪齐立后,为了让这个伪皇朝安心效力,更加不可能放归当日被俘的宋朝皇帝或宗室南归。

而以赵佶南归的问题来谈判议和大事,纵是赵桓否决,天下人也绝无话说,是以虽然表面做态要迎回赵佶,多半仍无结果,这样一来,自然是皆大欢喜。

如此一来,自上元节后,赵桓先是用折彦适整肃内宫,然后正式宣诏派遣使臣,前去探视太上皇赵佶,同时大造舆论,将靖康二年的事,多半推在了臣下身上,将他自己的责任推卸大半,同时将诏命圣训刊行天下,以矫正视听。

数管齐下,一时间后宫肃然,再无人敢胡言乱语,而朝野民间,也对他准备迎还上皇的事大加赞颂,谣言尽算纷传,却总不敌他手段高妙。而余平、费伦等人亦是严加查察,虽不能厉禁天下人说话,这一股暗流却是渐渐消弥下去。

待到靖康六年二月,使者准备完毕,已经就道上路,长安城内议论纷纷,却是韩肖胃出使上京,结果到底如何,而对皇帝过失的评判,已经不再是暗中议论的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