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有着可怕信仰的人(第6/7页)

那些被契丹军队胁迫带走的大唐子民以为战争结束了,可以重新回到安宁的生活状态,可迎接他们的不是亲人的笑脸,却是冰冷的刀锋。武懿宗把他们全部当作内奸叛徒,将其剖腹取胆,手段极其残忍。一时间,黄河以北的老百姓把河内王武懿宗跟杀人狂魔契丹将领何阿小相提并论,说“唯此两何,杀人最多”。噩梦还没醒来,武懿宗又向武则天提出了一个更为变态的建议,把黄河以北投靠契丹的老百姓全部灭族。

这时候,有人站出来说话了。此人是左拾遗王求礼。当年武则天要把薛怀义弄进宫里修建明堂,王求礼上书要将其净身后再进宫,免得祸乱宫闱。

在王求礼的事迹材料里,还有这么一件事,能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他的为人。

武周与吐蕃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朝廷军费开支很大。当时担任内史的豆卢钦望就出了一个主意,要求九品以上的京官每个人捐出两个月的薪俸作为军费。

结果惹得王求礼直接找到豆卢钦望当面质问:“你的薪水高,捐两个月的薪水当然不会影响生活;我们低级别官员就那一点薪资,还要养家糊口,都捐了,难道让全家老小去喝西北风啊!?”

后来这件事传至武则天的耳中,也就不了了之了。通过这件事,打响了王求礼敢于谏言的名声。

武懿宗放着契丹军队不打,反而将刀锋指向自家的老百姓。这让王求礼实在看不下去了。他站出来说:“这些投靠契丹的都是手无寸铁的贫民,他们打不过契丹军队,为了活命才被迫跟随契丹,根本没有反叛的想法。武懿宗率领数十万大军是去打仗还是组团旅游?没见着敌人的影子,自己先跑得没影。现在又把责任全推到老百姓身上,他这是不忠的行为,请把武懿宗杀了向那些屈死的百姓谢罪!”

武懿宗被驳得哑口无言。司刑卿杜景俭也上奏,认为那些人是被胁迫的,请求武则天不要再追究下去。在王求礼和杜景俭的力谏下,武则天最终没有采纳武懿宗非人道的想法,刚刚结束被契丹蹂躏的百姓总算是逃过了一劫。

平定契丹后,武则天将武承嗣和武三思同日拜相,但仅仅九天之后又将他们双双罢免。由此可见武则天此时的内心是非常矛盾不安的,她既想扶持武家子弟,又觉得他们难以成气候。

4

神功元年(697),武则天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官员安置问题永远是执政者的大问题。这次人事调整稳定了帝国朝纲,是让武周化为李唐的一个重要节点。

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宰相是狄仁杰、娄师德、王及善、姚崇、苏味道、李峤、陆元芳、魏元忠、吉顼,也有武家族人武三思、武攸宁。在这些人中,狄仁杰是武则天最为倚重的首辅之臣。

武则天执政时期,帝国的宰相班子阵容强大,人数之多也是历朝历代所罕见的。武则天就是用众多的宰相组成中枢,使权力不能过分集中,让他们互相制约。出了问题,她罢免几个宰相并不会影响朝中大局,而且马上可以从同平章事的准宰相中补充进来,让现任的宰相也有生存的竞争压力。

在武则天执政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换过几拨宰相,一拨遭到清除,另一拨就会紧跟而上。这种前赴后继式的用人机制,使得帝国朝政始终处于正常运转的状态。

武则天后期的宰相班子相对稳定,由于大规模的政治斗争已经趋于平静,这些宰相经过了许多政治风浪,都受过一定考验,轻易不会发生重大变故。武则天对自己所任用的宰相非常了解,使用起来也比较得心应手。其中,狄仁杰经过反复“考核”,成为武则天眼中最值得信任的权臣。

狄仁杰是一个出将入相、定夺大事之人,从而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认可,也同样得到了武则天的尊重。武则天后来口口声声叫他“国老”,这在朝臣们中间也是从未有过的恩宠。

第二位受武则天尊重的是娄师德,此人出任门下省最高长官纳言(即侍中)。娄师德做事极为稳妥,有着丰富的行政、军事和屯田经验。知人善任的武则天委任他为陇右诸军大使,边境线上即使有再大的险风恶浪,也动摇不了娄师德一步。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娄师德已经在帝国的官场上打拼了三十年。由于他器量超人,虽历经酷吏横行,冤狱屡兴,政治风浪翻滚,却从未被动过一丝一毫。他游走于朝堂与军中,表现得游刃有余,功名和身份地位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或许正因为如此,娄师德虽然已是古稀之年,武则天还是要将朝中和军中的重任托付于他。

除了信任并重用这些已进入人生暮年的老臣,武则天还不断地为帝国官场补充新鲜血液。比如在平定契丹及来俊臣一案中有上佳表现的姚崇(后来的开元名相姚崇)被破格提拔为夏官侍郎,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姚崇头脑清晰,办事周密,是一位难得的和平宰相。

另一位宰相苏味道则又是另一种做事风格,他办事不大讲原则,表面看起来温顺老实,有“苏模棱”之称,但他很有处理朝政的经验。

武则天对他们的性格特质还是非常了解的,尤其在政治斗争激烈之时,这样的宰相不能或缺,他们是缓冲激浪的砝码和铁锚。

同时武则天还将武氏子弟纳入到了宰相的群体中,这么安排既可以及时得到朝中信息,牵制其他宰相;但同时又不使之控制朝政,让他们肆意妄为。

吉顼是武则天的心腹之臣,他对武则天是绝对的忠诚,但同时,这个人又不失才干与谋略。

王及善是一个忠诚正直的宰相,在朝堂之上,他敢于直言劝谏。他曾经在武则天设的宫廷宴席上,站出来大肆抨击武则天不顾君王形象,宠爱张氏兄弟,惹得武则天很不高兴。武则天就对他说:“爱卿年纪大了,已经不适合再来参加宫廷宴席,你只要去干一些检校阁中之事就可以了。”

性情耿直的王及善怎能受得了女皇的如此羞辱?一气之下,索性躺在家中养病,整整一个多月都没有上朝。武则天知道此人能力强,脾气大,你越是哄着他、宠着他,他越是不拿你当回事,便索性置之不理,实行冷处理。

武则天这么不管不问,更让王及善难以接受。他叹息说:“中书令可以一日不见天子吗?”

失望之余,王及善上书乞请还乡,蛤三次上书都没有得到允许。武则天不仅没有同意他退隐回乡,反而让他担任文昌左相,职级得到了提升。

魏元忠算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宰相,他在政坛也是几起几落。圣历初年讨伐突厥默啜时,狄仁杰从河北副帅任上被调入京师,武则天又将魏元忠任命为萧关道大总管,代替狄仁杰之位。默啜没能在他手中讨得半点便宜,只好再度遣使求婚,送回武廷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