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学校(第6/12页)

明代地方学校的建立,始于洪武二年。明太祖以为元代学校之教,名存实亡,战争以来,人习于战斗,唯知干戈,莫识俎豆。他常说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如今京师已有太学,而地方学校尚未兴办,面谕中书省臣令府州县都立学校,礼延师儒,教授生徒,讲论圣道。于是大设学校,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训导府四州三县二,生员府学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师生月禀米人六斗,地方官供给鱼肉。[353]

入学生员享受免役特权,除本身外,还免其家差徭二丁。[354]在学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

统治地方学校情形,完全和国子监一致。洪武十五年颁禁例十二条于全国学校,镌立卧碑,置于明伦堂之左,不遵者以违制论,禁例中最重要的有下列各条:

一、今后州县学生员,若有大事干于己家者,许父兄弟侄具状入官辩诉。若非大事,含情忍性,毋轻至于公门。

二、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少,愚痴者多,其父母欲行非为,则当再三恳告。

这两条,前一条不许生员交结地方官,后一条要使生员为皇家服务,在民间替朝廷清除“非为”。[355]另一条:

三、军民一切利病,并不许生员建言。果有一切军民利病之事,许当该有司、在野贤才、有志壮士、质朴农夫、商贾技艺皆可言之,诸人毋得阻当。唯生员不许!

军民一切利病即政治问题,地方官、在野人士,甚至农工商人都可提出建议,任何人都有权讨论政治,唯独不许学生说话。并且在同一条文内,重复地说“不许生员建言”,“唯生员不许”,声色俱厉,呼之欲出。明太祖为什么单单剥夺了生员讨论政治的权利呢?因为他害怕群众,害怕组织,尤其害怕有群众基础有组织能力的知识分子。他认清,这个力量会危害他的统治,因之,非加以高压,严厉禁止,不许有声音不可。至于其他人士,个别的发言,个别的建议,没有群众做后盾,不发生力量,他不但不禁止,反而形式上加以奖励,学学古代帝王求言的办法,倒使他可以得到好名誉。

知识青年对于现实政治不能说话,不许有声音,明太祖的统治就巩固了。可是,他没有想到代替说话的是农民的竹竿和锄头,朱家的政权,到后来还是被竹竿和锄头所倾覆。

地方学校之外,洪武八年又诏地方立社学(乡村小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

府州县学和社学都以《御制大诰》和《律令》做主要必修科。[356]

在官僚政治之下,地方学校只存形式,学生不在学,师儒不讲论。社学且成为官吏迫害剥削人民的手段,明太祖曾大发脾气,申斥地方官吏说:“好事难成。且如社学之设,本以导民为善,乐天之乐,奈何府州县官不才酷吏,害民无厌。社学一设,官吏以为营生。有愿读书者无钱不许入学,有三丁四丁不愿读书者受财卖放,纵其愚顽,不令读书。有父子二人,或农或商,本无读书之暇,却乃逼令入学,有钱者又纵之。无钱者虽不暇读书,亦不肯放,将此凑生员之数,欺诳朝廷。”

他怕“逼坏良民不暇读书之家”,只好住罢(停办)社学,不再“导民为善”了。[357]

从国子监到社学,必读的书,必考的书,是明太祖所亲自写定的《大诰》(从文理不通、思想昏乱、词语鄙陋、语气狂暴、态度蛮横几点看来,确非儒生所能代笔),想用以为治国平天下,统一思想的“圣经宝典”。他在书末指出:

朕出是诰,昭示祸福,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所在人民,熟观为戒。[358]

又说:

朕出斯令,一曰《大诰》,一曰《续编》,斯上下之本,臣民之至宝,发布天下,务必户户有之。敢有不敬而不收者,非吾治化之民,迁居化外,永不令归,的的不虚示。[359]

以帝王之威,用减刑用充军,利诱威胁,命令人民读他的“至宝”,命令学生熟读讲解他的“至宝”,可惜,人民是不识“宝”的,利诱不理,威胁无用。成化时(1465—1487)陆容记《大诰》的下落说:

国初惩元之弊,用重典以新天下,故分行禁止,若风草然。然有面从于一时而心违于身后者,如《大诰》,唯法司拟罪云有《大诰》减一等云尔,民间实未之见,况复有讲读者乎![360]

明太祖有方法统治学校,屠杀学生,可是,他没办法办社学,也没办法使人民读他的《大诰》。有生死人之权,有富贵贫贱人之权,而终于无人读他藏他的“至宝”,不要说读,人民甚至连看都没有看见,这大概是专制独裁者应有的、共有的悲哀吧!

原载《清华学报》十五卷一期 1948年2月3日于清华园


[1]《明史》卷一三六《陶安传》。

[2]《明史》卷一三五《叶兑传》。

[3]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一,《明史》卷一二九《冯胜传附冯国用传》。

[4]旧名建业、建康、金陵,元为集庆,明太祖克集庆后以为应天府,洪武二年以为南京。十一年改为京师,成祖北迁后以为南京,以北京为京师。文中为行文便利计,除引原文处仍用其原称外,一律称南京。

[5]邱濬《大学衍义补·都邑之建》。

[6]刘辰《国初事迹》。

[7]黄光昇《昭代典则》。

[8]《明史》卷一二八《刘基传》。

[9]《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二。

[10]《明史》卷四〇《地理志》一。

[11]《明史》卷一四七《胡广传》。

[12]《明史》卷一一五《兴宗孝康皇帝传》。

[13]姜清《姜氏秘史》卷一。

[14]郑晓《今言》卷二七四。

[15]《明史》卷一一五《兴宗孝康皇帝传》。

[16]《春明梦余录》卷一。

[17]何孟春《余冬录》卷二。

[18]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〇三《江南》一。

[19]《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二。

[20]何乔远《名山藏》卷一《分藩记》。

[21]何乔远《名山藏》卷一《分藩记》。

[22]《明史》卷九十《兵志二·卫所》。

[23]《明史》卷一一六《诸王传序》。

[24]《皇明祖训》兵卫条。

[25]《皇明祖训》兵卫条。

[26]《明史》卷一一七《宁王传》。

[27]《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二。

[28]《明史》卷九一《兵志三·边防》。

[29]祝允明《九朝野记》卷一。

[30]《明史》卷一一六《晋王传》。

[31]《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