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历史的大手笔(第5/6页)

(三〕请示中央对下一步之意见,(24)

林彪在讲“不要勉强和被动攻长春”时,对于南下也是有些勉强和被动的。一是长春不是一个猛攻可下,“久困长围”不知要长久到何时。二是毛泽东执意南下,北宁线无仗可打,要打,也只有南下一条路了。

而南下,最可怕的就是把锦州再打成了四平。

所以,一会儿是“行动时间,须视杨成武部行动的迟早才能确定。”(25)一会儿是粮食问题,道路问题,雨具问题。不是条件不需要,困难不存在,主要是“活思想”还活著。

这个“活思想”也确实不是死的。

又4A电报

电报是2日晚上发走的,罗荣桓第二天早晨知道的。

罗荣桓和刘亚搂来到林彪住处,林彪眼睛网满红丝,正在吃饭。煮盐豆好像不是在吃,而是一个个往嘴里数。

林彪让座,两人坐下。

罗荣桓:“101”给军委发报,要考虑回师打长春?

林彪:准备一桌菜,来了两桌客,怎麽办?

罗荣桓:我们也调整一下,把围困长春和监视沈阳的部队向南调整一下,怎麽样?

林彪:援兵不止西面这一头,更大的是东南的那个廖耀湘兵团。

如果锦州久攻不下,两头敌人上来,这个风险太大了。

罗荣桓:从战役本身看,风险确实挺大。从全局看,是战略上的需要,冒险是值得的,军委一贯的思想是打锦州。再说,几十万大军突然拉回去……

林彪站起身,踱着步,问刘亚搂:参谋长的意见哪?

刘亚楼:还是应该打锦州,林彪踱了一会,叫来秘书,让他把电报追回来。

电报已经发走了——四个“A”,岂敢怠慢?

罗荣桓:马上发报,重新表个态,怎麽样?

林彪点点头。

三人讨论一下,由罗荣桓执笔写完电稿。林彪过目,作些改动。

又一封与昨天两个味道的4A电报。

但对那个“活思想”,林彪脑子里那个“车轱轳”一定已经转动起来,或是已经转出了路数。

据说,10月2日,林彪一夜没怎麽阖眼。

一夜辗转,钟摆究竟摆向哪里?长春?还是锦州?这是谁也不能断言的。不过,从第二封4A电报研讨情况看,应该说,那钟摆还是比较倾向於後者的。

可以断言一点,林彪肯定够痛苦了。不但痛苦,而且紧张焦灼。

因为眼下可不是一个“均”字,又一个“均”字的那个时候了。大军云集,兵临城下,历史的秒针每一下都是那麽严厉,紧迫,刻不容缓。

无论毛泽东将要说甚麽,从这一刻起,林彪算是解脱了。

电报发走又想追回来,这种事林彪在黑土地上至少干了三次。

就凭这一次,这位平素沉著、冷静,从不轻易表露感情的林彪,也磨叽得够水平了。

不像林彪的林彪,才是真正的林彪。

毛泽东连发两电

“林罗刘”这边研讨第二封4A电报,毛泽东在西柏坡收到第一封4A电报。

习惯夜间工作、白天休息的毛泽东,刚吃过安眠药睡下。刚睡下就被叫醒,毛泽东有点火,看了电报,火上浇油。

——这个林彪!……点支烟。

警卫员赶紧点烟。

毛泽东是有名的“烟鬼”,一天一至两盒烟。

(毛泽东如果不吸烟,“文化大革命”可能就不止10年了。)3年内战中,毛泽东只在重庆与蒋介石会谈时不吸烟。会谈十次,一支烟未吸。蒋介石不吸烟,此生如果两人有幸再见,毛泽东还会如此克制自己吗?

10月3日,两盒挡不往。

这当口,如果能像蒋介石那样有架甚麽“号”,毛泽东会不会飞到黑土地亲自指挥辽沈战役?

连发两封4A电报。

若是火候到了,大概毛泽东早就如此这般了。

4日凌晨,接到第二封4A电报,毛泽东长长吁出一口气: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26)。

有惊无险,白搅了毛泽东一场好觉,多吸那麽多尼古丁。痛苦的林彪,也拖累得毛泽东不得好过。

其实,即便10月2日《阵中日记》“决心”後面的“处置”栏里,写着的不是“各部队仍继续前进”(27),而是“各部队停止待命”,这件事也注定是有惊无险的。毛泽东不可能同意回师打长春,林彪也不可能独断专行,但是,倘若两个“活思想”果真成为事实,林彪是照样再来次锦州撤退的。

“甚好,甚慰”之後,毛泽东回覆的电报中,“完全正确”,“完全同意”,“计划甚好”,“计划极好”,又恢复了10月2日前的字样和口气。攻克锦州後,毛泽东说:“部队精神好,战术好,你们指挥得当,极为欣慰。”(28)。

10月17日,毛泽东指示,下一步行动应该西进打锦西和葫芦岛。

林彪好像又犯了老毛病,19日建议回师东进,吃掉廖耀湘这条大鱼。

毛泽东立即覆电,“完全同意”。

刚吃批评,又唱反调,看准就说的林彪,也真够个性的了。

是打锦州打出了自信?那自信应该是毛泽东的。

那时候,毛泽东和林彪,整个共产党人万众一心。

林彪有几员得意的大将,毛泽东的大将更是非同寻常。林彪靠他们纵横黑土地,毛泽东靠他们打天下。而在黑土地和後来的平津战没,以及进军西南,毛泽东主要靠的是林彪。毛泽东再天才,单枪匹马也不能征服中国。毛泽东巨大的魅力,不仅表现在对流血的政治的透视和骂驭,还表现在对他的大将的了解和统帅。从井冈山到现在,毛泽东对林彪是深知其人,深爱其才的,当他由衷地赞叹著“甚好”。

“极好”、“完全同意”时,那心头,大概是免不了再叫几声“这个林彪”的。

“活思想”确是活的

“打仗是要有三分冒险的,一般说来有七分把握加上主观努力就可以投入战斗,就可以打胜仗,要想有十分把握才投入战斗,那就没有几仗好打的,那是打老爷式的仗,必然会丧失战机。”(29)。

同样意思的话,林彪在黑土地上可没少讲。

“此次锦州战役,可能演成全东北大决战,可能迨戍收复锦州、长春和大量歼灭沈阳出梭之敌的结果,”(30)

同样意思的话,攻打锦州前,林彪讲过几次。

林彪迟迟不南下,兵临城下又犹豫一下,就是因为充分看到锦州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演成全东北之大决战”。

林彪的顾虑是有一定道理的。

关门打拘,狗能不跳墙?卫立煌和傅作义能不拚命增援?万一久攻不下,四平好退,长春易撤,锦州就难了。敌人两头夹击,交通线一断,即便部队能走,重装备怎麽办?那可是共产党千辛万苦积攒的家当呀!这些家当丢了,辽沈战役拖後一年不说,而辽沈战役一拖後,淮海和平津战役也就难提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