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下) 第十六章 蔚山血战(上)(第5/5页)

这一天,唯一的战果来自于江面。

就在朝鲜军回撤不久,有数条日本人的战船从蓝江方向开过来。蓝江位于太和江下游,靠近出海口。这里出现日本战船,说明日本水师已经可以从海面靠近蔚山,不是个好兆头。负责在江面拦截的明军发现动向以后,立刻调集火器,予以猛烈轰击。

蓝江江面狭窄,日军又是海船,腾挪不易,很快就被打沉了一艘,其他几条见势不妙,都纷纷逃回蔚山外围洋面。有一个日军小头目走投无路,主动跑到明军阵前投降。杨镐听说以后,觉得这可以树立为一个典型,便给他赏赐金银,披红挂绿,骑着高头大马在岛山城前转悠。浅野幸长和加藤安政亲自上城头弹压,总算制止了一部分日军士兵的逃亡举动。

蓝江的小规模遭遇战让明军意识到,日军很有可能派遣大舰队从釜山出发,绕过庆尚以东海域进入蔚山。李舜臣的外洋舰队指望不上,明军的内河战船又不多,必须早做防范。于是杨镐分出两千浙兵把守卫江岸,重点防御蓝江方向。

他万万没想到,这一个小小的调兵举动,却最终改变了整个战局。

二十七日黎明时分,这一天正好天降大雨。蓝江的日本舰队又试图趁乱靠近,浙兵没客气,一通乱炮轰鸣把他们炸了回去。

杨镐整顿诸军,正要继续攻城,忽然营外传来消息,说有岛山城内传来一封信。他出帐一看,原来是岛山城的贼倭写了一封书信,挂在竹竿上扔下城下,让朝鲜兵使成允文捡到了。成允文不敢耽搁,连忙送到了主帅营中。

这封信是以加藤安政的名义写的,里面说加藤清正在西生浦尚未赶回,就我们几个人在守城。你们的目标是清正公,别把气撒到我们头上啊。我建议你们派一使者去西生浦跟清正公和谈,免得在岛山这鬼地方浪费大家的人命。

杨镐批了一封回信:“加藤清正如果来投降,全城免死,而且重重有赏。”派了翻译朴大根和一个叫越后的降倭把信送回城里。加藤安政一看,大失所望,只能回帖说:“欲战则战,欲和则和,开一面容我出城,且遣将官则当议和事云。”

写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一直没提一个人,加藤清正。

他不是接到守将的求援了么?怎么到这时候了,还没回岛山?

这里涉及到蔚山之战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究竟加藤清正是哪一天抵达岛山?

按照《再造藩邦志》的说法,最早有目击在加藤清正在城中的记录是在二十五日,说“有一賊衣綠衣持白旗者。往來號令。問于降倭則曰。卽淸正云。”但这个细节已经被日方资料《征伐记》所否定,《征伐记》里明确说降倭是故意泄露假情报,说加藤在城里是为了吓唬明军。其他明、朝史料也提及清正如何如何,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而《再造藩邦志》再出现加藤清正的记录,则要到万历二十六年正月初一,有岛山城内使者前往明营谈和,信里说清正“前月二十二日來此”。但这个时间大有问题,二十二日明军尚未合围岛山城,浅野幸长尚在彦阳睡大觉,加藤清正不可能在这一天赶回岛山城。

《征伐记》里对于清正的到达时间,记录的毫不含糊:“二十六日,明军将大举攻蔚山,黎明清正才率五百骑,乘轻胢……直入蔚山城。”日历与明历相差一天,日历的十二月二十六日,恰为明历十二月二十七日。

与日方大肆渲染呈鲜明对比的是,在明、朝史料中,对于加藤清正来援这么重要的一件事,居然只字不提。遍览各处记录,没有任何关于这一幕的记载。一直到二十七日上午,日方还写信给杨镐坦承说加藤清正不在城中——这个记载是可信的,因为说谎没有任何好处。

唯一两条可能的记录来自于《惩毖录》和《宣祖实录》,里面说在二十七日这一天,“贼船从西生浦来,列滔水中如凫雁”;实录上说这一天早上辰时,日军有三十多条船趁着下雨突进,被明军打了回去。

再一查日方史料《清正记》,也提及在二十七号跟明军大打了一场,但结果恰好与明、朝记录相反,在日军将领奋勇战斗之下,加藤清正得以入城。

所以加藤清正的五百援军,应该就是在二十七日入城无疑。

关于加藤清正如何突破明军包围进入岛山,日方史料写的无比华丽,说他头戴银盔,威风凛凛地手持薙刀站在轻舟船头,身后是五百名精锐战士。这支船队顺流而下,穿过明军阵地,在雨中向着岛山城开去。明、朝诸军摄于清正公的威风,都不敢动,只能目瞪口呆看着他进入岛山。

日方的记载实在太过戏剧性了,无法不让人怀疑它的真实性。明、朝联军有的是火枪与大炮,他穿成那副模样,明摆着就是告诉所有人:“我是你们一直要找的加藤清正,赶紧来打我呀来打我呀。”

加藤清正是一员猛将,不是白痴。

如果他真是如此嚣张高调,明、朝两军早就已经万炮齐发,把他打死在岛山城下。这种入城方式,实在不合常理。

那么加藤清正到底是怎么进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