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三王之乱平息(第2/3页)

[这么快?]

谢安微微吓了一跳。

不可否认,当听说李延无心帮他平定江东太平军伍衡的叛乱时,谢安对李延与皇陵龙奴卫多少也有些忌惮与猜疑,毕竟龙奴卫中皆是对大周李氏皇族心存怨恨的李氏子弟,若不加以栓制,或许会引发不逊色三王之乱的另一场内乱。

因此,谢安暗暗希望这支身份不得了的军队早早地返回原地,但没想到,李延竟然一日也不打算逗留,打算今日便启程回冀州安平国的大周李氏皇族陵墓。

想了想,谢安拱手说道,“此番得延殿下与五殿下义助,下官日后定当禀明天子与朝廷……”

“呵!”李延不置褒贬地笑了笑,眼眸中丝毫不曾在意谢安所说的那些赏赐,在微微摇了摇头后,轻笑说道,“说起来,承也提过谢大人……”

“下官?”谢安略微有些惊讶。

“啊!”点了点头,李延回忆道,“世态炎凉……承被关入大狱寺重牢的那几晚,唯有谢大人不顾二人当下身份悬殊之别,陪他醉酒纾解心中郁闷,那家伙不知对我说过多少遍……他至今仍然很感激你,谢尚书!”

[五爷……]

谢安只感觉心中微微有些发堵,谁说安陵王李承是无情无义的男人来着?

而这时,远处走来几名龙奴卫士卒,朝着李延点头示意,或许是在表示,他们已准备好上路的行装。

“即如此……”转头深深望了一眼谢安,李延拱手说道,“阿承的剑,李某便带走了,回皇陵替他造个衣冠冢,若是……若是谢大人侥幸能找到阿承的遗骸……”

“延殿下放心!”谢安拱手说道,“若下官有幸能找到,定当派人好生护送至皇陵……”

“呵呵!”李延点头笑了笑,虽然他与谢安都清楚,既然找了那么久也寻找不到安陵王李承的尸体,那么铁定是不在了,在那场大火中化作了灰灰。只不过,二人谁也不愿意点明此事罢了。

“祝谢尚书江东一行马到功成!——告辞了,谢大人!”拱手深鞠一躬,李延撩袍转身,就此离去。

“不送!——延殿下一路顺风!”

望着李延离去的背影,谢安拱手抱拳恭送。

也不知过了多久,冀州兵副帅马聃走了过来,走到依然用复杂神色望着那片废墟的谢安身旁,低声说道,“大人,那支皇陵龙奴卫撤了……”

“是么……”谢安长长叹了口气,在深深望了一眼那片废墟后,转身走向一座较为宽敞的府邸,那是他向襄阳内某位富豪暂时借居的帅所。

来到那座府邸,在书房内,谢安瞧见了正在替他拟写捷报的秦可儿,以及在一旁翻阅记载此战伤亡情况记录的刘晴。

可能是注意到了秦可儿颦眉深思的模样,谢安好奇问道,“怎么了,可儿?”

“夫君回来了?”秦可儿闻言抬起头,喜滋滋地回道,然而待见到谢安身后尚跟着马聃时,她俏脸上闪过一丝红晕,连忙一本正经地说道,“是这样的,妾身正在替老爷拟写捷报……按照老爷所言,拟写四份,两份作为家书分别送至梁丘氏与长孙氏手中,而另外一份,一份上呈天子,一份上报朝廷……”

“对啊!——有什么问题么?”谢安点了点头。

秦可儿犹豫一下,低声说道,“恕妾身愚钝,妾身不知该如何书写秦王李慎那段……”

谢安闻言这才恍然大悟。

因为秦可儿字迹工整清秀,兼之文采不凡,因此,谢安叫她代替拟写捷报,将此战经过详细书写于捷报内,正因为如此,秦可儿犯难了。毕竟,秦王李慎可是有机会用那场洪水全灭十万周兵的。但是倘若当真这般书写,秦可儿有些担忧谢安的威信会因此受损,故而犹豫不决。

“呵!”谢安笑了笑,半开玩笑地说道,“不碍事的,就如实上报!——若不这么写,秦王李慎死不瞑目,本府怕日后夜晚不得安眠!”

“……”从旁,正在估算此战伤亡情况的刘晴闻言望了一眼谢安。

谢安会怕鬼神之说?刘晴嗤之以鼻。

在她看来,无非是谢安有感秦王李慎在最后手下留情的恩情,故而为了偿还人情,打算以如实上报宽恕秦王李慎罢了。

虽然以秦王李慎所犯下的叛国谋反罪行而言,冀京朝廷说什么也不会宽恕,但是至少,那位城府、权谋皆为上乘的皇三子,死后能够与生母、妻儿一同葬入皇陵,不被革除余大周李氏宗族族谱之外。

“李承,还有李慎的尸体……找到了么?”刘晴淡然问道。

摇了摇头,谢安微微叹了口气,说道,“动用了大概五百六人手,将那座城守府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五爷与皇三子的遗骸……”

“哼!”刘晴闻言轻哼一声,淡淡说道,“看来,有两位皇子殿下得造衣冠冢了……”

“还好你这话没当着龙奴卫的面说……”谢安无奈地翻了翻白眼,在他看来,若是刘晴敢在李延面前那般说话,后者恐怕会当场翻脸。毕竟李延对李承的态度看来,他二人虽是堂兄弟,但是感情却要远远比李慎、李承这对亲兄弟更为深厚。

“龙奴卫……人呢?”

“走了……五爷死了,龙奴卫也就没再帮我等平定江东的意思了,真是可惜了这股战力……若能得龙奴卫相助,我军平定江东更添几分胜算!”

“你这话什么意思?”颇有些不悦地瞥了一眼谢安,刘晴皱眉说道,“区区伍衡,我一人设计足以!”

“是是是!——伤亡情况估算地如何了?眼下我军还有多少兵力?”谢安敷衍似的应了几声,毕竟他多少也了解了刘晴的心性,一旦事关江东的伍衡,这个小妮子的脾气就会变得颇为暴躁,谢安才懒得和她在这种事争吵。

“十万三千余!”将手中一叠记载着伤亡情况的纸张递给谢安,刘晴正色说道,“其中,冀州兵六万余,大梁军四万余……”

[……]

谢安眼角的肌肉牵了牵。

倒不是说被攻城战的伤亡情况吓到,说实话,襄阳之攻城一战周兵并没有遭到多么严重的损失,满打满算也只有六七千人,虽说这个数字仍然是那么庞大,对于针对历来艰难的攻城战而言,这个伤亡数字显得颇为微不足道。

真正让谢安感到震惊的,是整个三王之乱周兵所蒙受的损失。

记得去年五月,当谢安率兵征讨刘晴所率的太平军时,那时候,身在江陵的八贤王李贤有十万冀州兵,而他谢安麾下,则有八万大梁军,共计兵力一十八万。可如今呢?两支军队加上一起只剩下十万左右,竟折损了整整八万。

这是一个何等沉重的伤亡数字?!

或许是注意到了谢安眼中的惊色,刘晴语气凝重地说道,“先别急着感慨伤亡情况,比起兵力而言,眼下我军还有一个最头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