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第2/2页)

关于三者的分量轻重,方承道认为,亦颇有讲究。许多造反者最看重的是人和,在他看来那是大错特错。他认为实则是以天时为最重,地利次之,人和再次。因为只有时机适宜,地利方可为用。而若拥有了天时地利之优势,则人和并不难求。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是,他明确了两条行动原则:一是若要成大事,必须谋中原;二是时机不成熟,宁可不动手。

遵循上述原则,方承道遂将其活动重心,转移到了京畿一带。在此后的数年中,他便一面一如既往地广交盟友积蓄实力,一面密切关注时势等待时机。从朝廷内外交困的情况来看,他相信他所需要的时机离他并不遥远。当宣和七年金军第一次大举侵宋时,他对未来的形势变化作了如下的估计。

第一,以金邦之国力军力,尚难一举灭宋,但会使宋朝元气大伤。第二,金邦灭宋之心不死,必将卷土重来,且会来得很快。第三,金军具有横扫中原之威,但金邦未必有一统天下之力。那么,在未来的数年中,就必呈宋朝崩溃群雄逐鹿之势,而那正是他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最好时机。

根据这个估计,他在那时便做出了将来不动则已,动则便首先夺取汴京,进而雄霸中原的大胆设想。

另外,当时他虽因去探望患病的兄长方承学不在汴京,却由于预料到面对金军的猖狂进击,宋廷必会动员乃至强迫全城丁壮上阵卖命,而金军则会在重创宋军后,勒索巨额财富,作为退兵条件,乃紧急传信京城同党,敦促他们提前采取了财产保全和人员疏散措施,因使天正会成员在那场浩劫中损失甚微。此举不仅有效地保存了天正会的实力,且令天正会上下人等,包括曾邦才邯兆瑞那种亦是自视甚高的人,对他的先见之明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时至今日,几乎方承道所有的重大预见,都一步步地变成了现实。这使得他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指点江山的能力产生了虚幻的自我抬高。事败之后他才觉悟,正是由于那种过于良好的自我感觉,令他见微知著的能力大打折扣,对他后来的判断和决策造成了极大的误导。

如果说当时还有什么情况是方承道未曾预见到的,那就只有一件事:老将宗泽出任汴京留守。

方承道承认,宗泽是个人杰,但他并不认为,宗泽能够成为他的克星。毕竟宗泽到汴京才两月有余,毕竟自己是在暗处而宗泽是在明处,毕竟宗泽只是凡人不是神仙,毕竟宗泽手里只有万把人马。

当然,出于对宗泽本能的敬畏,当他把各项行动部署停当后,内心里仍不免闪现过一丝不安。不过,那一点不安随即便被排除。因为就在此时,他又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根据这个情报,他将获取一张用处极大的保底的王牌。如果握有了那张王牌,纵使出现天大的意外,他都可以进退自如。值此关键时刻,幸得这层保障,岂非天佑吉兆!

所以,当方承道在方世贵的陪同下步上张灯结彩的聚英楼,推窗仰望初升皓月,一览中秋万家灯火之时,半点也不曾想到,今夜的大戏固然必是高潮迭起精彩纷呈,但从此刻起,其中的一切场面,却与其精心设计的情状,全都将背道而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