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解读赵构:骑泥马渡江的皇帝(第5/11页)

当年八月,金兵以此为口实,再一次兵分两路,大规模南侵。赵构继上次充当人质之后,又一次受命充当“告和使”,前往金军大营求和。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应金国方面的要求而安排的。就是说,金国人可能已经知道,这位临危不惧的小伙子是真正的皇子,希望把他掌握在自己手里。然而,这一次,赵构却没那么临危不惧。他的行动相当诡秘,如有神助般地逃脱了厄运。遂成为这位皇帝的又一个历史谜团。

他是十一月十六日离开首都开封城的。当时,给他担任副手的那位大臣,曾经亲眼看到过金兵攻陷真定城时的情形,于是叹息着告诉他:“真定城几乎比开封城高一倍,可是金兵转眼间就打进去了;京城城楼壮丽如画,天下无双,可是没有用呵。”这番话,很有可能给赵构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到达相州,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以后,赵构知道金兵已经渡河进逼开封,他没有前去寻找金兵主帅,执行自己谈和的使命,而是径直北上,来到抗金气氛浓烈的磁州,就是今天的河北磁县。在那里,他的这位副手因为携带着金国人的服饰标志,而被当地军民当成汉奸杀死。赵构没有回开封,而是悄悄返回相州,并以金兵南渡,副手被杀的理由,停留在相州,等待皇帝的指示。

十天后,公元1126年,即北宋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兵又一次包围大宋首都开封,皇帝派人给赵构送来封在蜡丸中的密令,任命他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要求他火速召集兵马救援首都。赵构接到这封藏在头发里方才带出的密信后,痛哭流涕。随后,十二月一日,在相州开大元帅府。

然而,就在赵构接到密信时,帝国首都开封已经落入敌人的掌控之中。军大营讲和,也被扣留,直到递上降表,才被放还。

帝国首都陷落时的情景——这样说会显得没有心肝,但却真的是事实——极其具有喜剧效果,酷似八百年后的义和神拳。当时,大敌兵临城下,钦宗皇帝本来已经绝望,准备无条件接受金军的任何条件。突然,坚决主战的宰相将一位精通神术、类似今天气功大师的人物带到皇帝面前。这位大师镇定地告诉皇帝,他可以采用六丁六甲法消灭金军,生擒金国元帅。据他说,其方法是:挑选七千七百七十七个男子,经过咒语训练后,就可以神灵附体、刀枪不入,灭金军擒金将易如反掌。半信半疑的皇帝,在坚信不疑的宰相臣僚鼓动下,终于决心一战。结果,到了大师指定的时间后,这些被寄托了莫大希望的六丁六甲神将们,非死即逃。大师也就手脱出危城,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壮丽如画铜墙铁壁般的大宋帝国京城就此陷落。

此后四个月,大元帅赵构基本没有进行有效的军事与政治救援行动。他所做的,似乎就是带领一支数目不详的队伍,不停地虚张声势,游走在外围地带。然后,就是拒绝金国方面的诱捕。

公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最后撤离开封。他们分七个批次,将退居二线的太上皇宋徽宗、当上皇帝不到两年的宋钦宗,连同后妃、宫女、皇亲贵戚、官员、艺伎工匠包括赵构的一妻二妾等一万四千余人驱虏北上,京城、皇宫、官库、民间的金银财宝、图书文物被洗劫一空,倾全国之力建设起来的皇家宫殿园林——延福宫和建成不到五年的艮岳,全部毁于战乱。

在这场浩劫中,偌大一个中国,唯一得分的人大概就是赵构:此时,他是大宋帝国唯一一个幸免于难的正宗皇子,在中兴大宋的旗帜下众望所归,理所当然地成为号令全国的领袖人选。

就这样,公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五月一日,赵构相当顺利地在南京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即帝位,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这一年,赵构二十一岁,改年号为建炎元年。于是,公元1127年就有了两个年号,既是北宋靖康二年,又是南宋建炎元年。

为此,赵构遭到当时金国人士和后代史家、特别是当代史家极为尖刻的批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评论来自金国人士,认为赵构:“衔命出和,已作潜身之计;提兵入卫,反为护己之资。”意思是说他受命出使时,已经作好潜逃保命的打算;成为号令兵马的大元帅,没有率兵救援京城,反将这些兵马变成保护自己的资本。

作为敌对方如此批评,意在破坏敌人领袖形象,具有浓厚的宣传战色彩,可以理解。但是,后代史家,特别是当代史家以此为定论,却过于苛刻,似乎有失公正。

这里,构成了围绕赵构的又一个历史谜团:

事实上,当时的赵构不可能预见到开封必然沦陷、父兄两代皇帝必然成为俘虏的结果,他为什么敢于不去执行自己的使命?

我们的推测是:作为两次议和的高级人质和使者,赵构很有可能是宋朝朝廷中对双方态势观察得比较清楚的一个人。他肯定不是一个舍生取义的忠臣义士,却是一个脑筋清楚、较有才能、懂得审时度势保存实力的政治人物。他很清楚,双方在战和条件与实力上的差异过于巨大,即便前往金兵大营,也未见得能达成使命;而他自己则几乎肯定难以全身而返。因此,他才冒着宁愿受到皇帝责备的风险,寻找借口,躲开了这个未知数太大,危险却明摆在那儿的任务。

当时,谁都知道,金兵的锋芒是直指开封的,赵构的行动则表明,他的副手离开首都时的那一番话,肯定对他发生了作用,使他不愿返回这座危城。于是,便停留在相州观察事态的发展。这些举动,对于一个政治人物来说,并不是完全不能容忍的。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有一种鼓励人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倾向,而保护这种仁人志士的社会机制却相对欠缺。因此,评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仅仅停留在这种层面,显然是不够的。对此,我们只能推测,赵构的潜意识里十分可能感觉到了自己远离台风眼的意义。

对于赵构没有组织起有效军事救援行动的指责,则稍显粗暴,似乎有些蛮不讲理。因为,诚如我们在上面的叙述中所多次看到的那样,当时的大环境,几乎,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这种可能。

冷眼看去,在我们到目前为止所能够看到的情形里,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绝对不算过分的结论:到公元1127年,北宋帝国不灭亡已经是没有天理的事情了。

事实上,经过宋徽宗二十多年的腐败朝政,北宋帝国已经病入膏肓。

徽宗一朝,批量涌现出来的那些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公认的坏蛋,如蔡京、童贯、高俅、杨戬、朱勔、王黼、蔡攸、梁师成、李彦、李邦彦等等,相互提携,又团结又斗争,先后,或者几乎同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以极重的权位,极多的人数,极长的当政时间,一口气折腾了二十多年,直到一年前一点,才跟随他们的徽宗皇帝,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各自的领导岗位。这种情形,在中国历史上应属绝无仅有。而且,此时的举国文武,几乎全部是这帮家伙培养起来的,他们的离去,丝毫不能意味着国家与朝政的真实转变。何况,即便发生这种转变,也还需要相应的时间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