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朱元璋执政:杀 杀 杀(第5/9页)

当时,全国共有一千零一十三个县,正七品知县,年收入为九十石禄米。

由此可以算出,朱元璋的四十二个子女中,每一对子女的待遇,大约相当于十个最重要的开国元勋,相当于五六十个宰相;每十对子女,便相当于全国差不多全部县官收入的总和。

如此分配与收入的不公,在公开提倡不公的我国古代,可能也算得上是离谱了。后来,有人在谈到明代及其以后,贪官污吏的成长呈现特别繁盛的景象时,曾经将原因归结为官员们的薪酬太低。应该说,这既不是主要原因,更不是全部原因,但却可以看成是重要原因。想想看,当官员们不管如何荼毒下属和百姓,只要搞定上司,就可以荣华富贵时,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更多的理由,不使官员们变成上司面前的巴儿狗和下属与百姓们面前真正的恶狗。在此种情形之下,想让全国官员都像海瑞一样生活与做官,不啻于痴人说梦。不过,说起来,这可能确实是朱元璋的一个理想,也可能是明代社会显得特别七扭八歪的主要原因。

朱亮祖勇猛善战,是帝国第一批封赏的开国功臣,是为永嘉侯,享有侯爵的全部待遇。洪武十二年,即公元1379年,被朱元璋派遣去镇守广东。

此人除了能打仗之外,其他方面基本可以归于恶棍之列。他到广东之后,很快与当地的土豪恶霸们搅到一起,成了这帮家伙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靠山。结果,与当地一位深受民众爱戴的县官道同发生冲突。

道同是蒙古族,属于真正的好官。我国历史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好官,他们一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生性刚直宁折不弯,其二是真的从心里相信仁义道德,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道同就是这样一个人。据说,直到六百年后的今天,广东番禺一带民间,还有供奉道同牌位的说法,这可能是重要原因。大约也是为此,朱亮祖心里很是厌烦。

一次,道同将一帮欺行霸市、敲诈勒索的流氓当场抓住,然后,拴成一串在繁华商业区示众。朱亮祖出面请道同喝酒,为这帮坏蛋讲情。不管是论爵位,还是论级别,这位侯爷都比道同高出不止十级八级,算是给足了道同面子。谁知,道同很诚恳地希望朱亮祖不要为这帮子人渣坏了自己的名声和体面,没有买账。

第二天,朱亮祖亲自出马,当场打碎枷锁,释放了那一干人犯。后来又找机会,以礼仪不周的名义,把道同当众痛打了一顿。

当地一个罗姓富豪,看出这是一个投资的好机会,便将自己美貌的妹妹送给朱亮祖做妾,外加不算菲薄的嫁妆。此后,成为侯爷小舅子的罗姓富豪便越发富豪起来。致使道同不断收到百姓求他为民作主的状子。其中大体包括诸如占人田宅、霸人妻女、强买强卖等等。道同忍无可忍,把侯爵的小舅子抓进了监狱。朱亮祖闻讯,立即派兵包围了县政府,并将该人犯——罗氏舅爷抢出。

就此,道同被挤在天职、天良与天敌之间,再无回旋余地。此后发生的一切,便是标准的中国式悲喜剧了——

道同给皇帝写了一封信,控告朱亮祖。而朱亮祖则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快马加鞭地将自己对道同的控告信,抢在道同之前,送到了皇帝手中。朱元璋看到朱亮祖的报告后,立即派人前去斩杀道同。几天后,道同的报告到了,朱元璋马上意识到其中有诈,命人飞骑追赶前面派出的使者并调道同入京。结果,朱亮祖早已安排专人,买通前一位使者,日夜兼程地赶到广东,在追赶的使者到来之前,杀死了道同。

随后,朱元璋下令锁拿朱亮祖父子进京。

公元1380年,即洪武十三年九月初三——之所以特别点出这个并不重要的日子,是因为此时帝国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奸党案”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前一年刚刚被派往广东的朱亮祖父子被押进午门。据说,此二人跪地膝行,就是用膝盖跪在地上走路,来到朱元璋面前后,“以头撞地”,口称罪该万死。朱元璋挥起鞭子就打,武士们也看出朱元璋要的是催命棍,于是,更加不遗余力。最后,据说朱元璋是亲眼看着这一对父子气绝身亡后,方才气咻咻地悻悻而去。

不知朱元璋的性情中,是否具有某种完美主义的倾向。其人一生行事,对于违犯法纪者基本是毫不容情。譬如,还是在战争年代,他手下大将胡大海手握重兵在外,他的直系亲属犯禁酒令被朱元璋抓住。当时,有人劝朱元璋手下留情,免得激出不可测之祸。朱元璋的反应是,宁愿胡大海叛逆,也决不能放纵,下令立即处死。开国后,有一个家伙“尚”公主——就是娶了朱元璋很喜爱的一个女儿。当时,凡是娶皇家公主的,都叫“尚”公主。大约是有所倚仗的缘故,这位得意忘形的驸马爷犯了走私枉法罪,朱元璋知道后,将跪在面前苦苦哀求的女儿痛斥一顿,然后,算是给他们夫妇留了体面,勒令该驸马必须自杀,并将同案人犯全部杀死,全不管女儿守寡与否。朱亮祖的例子则是一个典型,表明在这场政治战中,有一批人,确实是撞到他枪口之下的为非作歹者。

而绝大多数牺牲者,则可以肯定并非如此。

在鞭死朱亮祖时,“胡惟庸奸党案”的序幕已经拉开将近一年,此时,正是风声鹤唳,人人自危的时刻。

应该说,胡惟庸其人不是一个特别值得同情的人,但也很难归入大奸大恶之类。他很有才气,写得一手好文章,做事情干练机敏,不论多么棘手,皇帝交办的事情,都能办得干净利索,相当到位。因此,在长达十多年时间里,颇受朱元璋信任和倚重,甚至相当长时间里一人独揽大权。即一个人当宰相,时称“独相”。

但史料中有一个情节,相当意味深长,朱元璋曾经就胡惟庸能否做宰相一事,征求过刘伯温的意见。显然,刘伯温不看好此人。他将胡惟庸形容成是一个喜欢撒欢尥蹶子的生牛犊子,认为让他驾辕,会把车弄翻。我们知道,刘伯温料事如神,是一位不亚于诸葛亮的神奇人物,朱元璋对他的意见一般都很看重。但是,这一次,刘伯温错了。

此后,朱元璋就当没有听过刘伯温劝告似的,接二连三地提拔胡惟庸,直到让他做了宰相。同时,纵容胡惟庸并自己亲自动手,三番五次地折磨刘伯温,使他完全陷入一种生不如死、如履薄冰的境地,很快便染病在身。

在非正式史料的描述中,谈到了一个故事。

在刘伯温战战兢兢地留在京师,不敢返回家乡去的日子里,朱元璋曾经赏赐给了刘伯温一个很美貌的侍姬。刘伯温知道这是来监视自己的,因此,特别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