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万历皇帝与最怪异的战争(第2/6页)

我们知道,当努尔哈赤以所谓“十三副遗甲起兵”时,所有伙伴中包括他自己和他的亲弟弟舒尔哈齐在内,只有十几个人。同年,当他带领十几二十个人前去寻图伦城主尼堪外兰的晦气时,预先得到消息的尼堪外兰,其反应是携带妻子儿女远逃外地。这表明努尔哈赤早期的敌人似乎并不需要雄才大略方能对付。其情形大约和黑社会流氓群殴或者农村常见的打群架、打冤家、械斗差相仿佛。

翻检中国历史,秦末天下大乱时,刘邦用了六年多一点的时间建立了大汉帝国;具有胡人血统的李世民从起兵到成为大唐天子全部用了十年时间;宋太祖赵匡胤的情形有些特殊;而努尔哈赤的敌人——大明帝国天子的祖先朱元璋则前后费时十六年,建立起大明朝。即便是努尔哈赤的正宗祖先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从公元1113年抗命于辽开始,到公元1125年灭掉立国两百多年的大辽,再到公元1127年两次扫荡大宋帝国的半壁江山,也只用了十四年。如今努尔哈赤用了三十六年时间,尚未完全统一女真各部,这不能不使人对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产生双重怀疑。也使人有足够的理由发问:假如不是因为大明帝国已经烂到了骨头里,努尔哈赤能赢吗?

事实上,这种怀疑有道理,却也有失偏颇。譬如,说努尔哈赤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超人的个人素质、意志力和韬晦忍耐精神,大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在史书记载中可以看到,早期的努尔哈赤时常带领或派出一二十人、几十个人征伐敌人或对抗来犯,战斗与战役规模很小,证明关于群殴、械斗的说法不是望风捕影。但是,在这些军事行动中,努尔哈赤的勇力和胆量十分惊人。此人魁梧强健、弓马娴熟,使用的兵器长大而沉重,远超出常人,且勇猛不怕死,常常身先士卒地冲锋陷阵,气势豪壮先声夺人,令敌手很难抵挡。他当年穿戴的铠甲,收藏在今天沈阳的一座寺庙里,要由四个健壮的小伙子才能举得起来。他显然具备了冷兵器时代成为英雄的几乎所有重要素质。

努尔哈赤壮大自己力量的情形,酷似《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情节。

在一次攻城作战中,努尔哈赤冲杀在第一线,身中两箭,其中一箭伤及颈静脉,血流如注,几至昏迷。身旁的人要来搀扶他,他说:“你们不要靠近我,别让敌人发现我受伤。”然后,自己从容撤下。后来,该城被攻下后,那两名射伤努尔哈赤的壮士全部被俘,众人准备对二人施之以乱箭穿胸之刑。努尔哈赤说:“这么勇敢的壮士,就是战死沙场都很可惜,哪里可以因为伤过我而杀之?”然后,亲手为他们解开捆绑的绳子,置酒压惊,授以官职。二人与众将咸服,从此死心塌地地跟随努尔哈赤打天下。

据说努尔哈赤曾以四个人对抗过八百人。

当时,他身边共有八十人,其中的几个人吓得弃兵解甲,准备逃跑。努尔哈赤予以痛斥,然后与其他三人一起,弯弓搭箭,射杀对方二十多人。于是,对方惊惶失措,争相逃命。对此,努尔哈赤很满意,总结说:“以四人而败八百之众,此天助我也。”(《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第二卷)这段传奇,有些类似张飞在当阳桥上一声暴喝,吓退曹操二十万大军的故事。如果不是想象或夸张的话,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努尔哈赤的这些敌人,可能是一些没有经过任何军事训练的乌合之众。

明王朝对于边疆地区长期实行分而治之、钳制平衡政策:一个部族如果稍许强大起来的话,就会立即扶植另一个部族与之抗衡,或者同时扶助几个力量,在其间挑拨离间,以收相互制约之效。因此,这些边疆部族很少有机会扩张自己的军事力量,他们进行哪怕很简单的军事训练,都有可能招来大明帝国军队的打击。在李成梁的长期纵容下,努尔哈赤的情形大约是极为特殊的事例。

有记载说:努尔哈赤身长八尺,智力过人,曾经在李成梁麾下,每临战事,必定奋勇当先,屡立功,“成梁厚待之”。(彭孙贻《山中闻见录》第一卷)这种情形表明,努尔哈赤很有可能在“有大将才”的李成梁身边,受到过良好的军事熏陶与训练。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是,不论是在以往冷兵器时代还是在今日,对于军事行动来说,是否受过这种熏陶与训练,结果会完全不同。在努尔哈赤的早期军事行动中,他的那些敌人们时常会出现溃不成军、一哄而散的局面,可能就是上述说法的逻辑后果。

与李成梁的关系,对于努尔哈赤的意义肯定比这些要重大得多。

李成梁误杀了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祖父之后,对努尔哈赤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其一,将努尔哈赤祖父、父亲曾经享有的三十道敕书——贸易特许状全部转给了努尔哈赤;其二,奏请中央政府批准,由努尔哈赤袭任建州左卫指挥使的职务。

从此,努尔哈赤有了虽然很小但却属于他自己的一片天地。

事实证明,祖父、父亲的被误杀并没有影响努尔哈赤与李成梁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亲密默契,在努尔哈赤对付尼堪外兰事件中表现得意味深长。

本来,根据分而治之的原则,李成梁一直在扶持图伦城主尼堪外兰,曾经出钱出力派人帮助他修筑甲版新城。如今,新近袭任建州左卫指挥使的努尔哈赤要为祖父、父亲报仇,但他轻轻放过祖父、父亲死于李成梁部下之手的事实,一口咬定是尼堪外兰主谋杀死了他的父亲和祖父,且不依不饶。于是,尼堪外兰只好逃进李成梁帮助自己修建的甲版城,听凭努尔哈赤带着一二十个人大闹图伦城。李成梁的反应则是不理不睬,作壁上观。

我们找不到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与尼堪外兰究竟有什么过不去的证据,尼堪外兰是否真的主谋或挑唆杀死了他们二人也很难考证。但努尔哈赤对于尼堪外兰的确表现出极度憎恨。据《满洲实录》等史书记载:努尔哈赤曾经为了追捕尼堪外兰,只身一人冲入敌群,乱矢中胸贯肩,被创三十余处。后来,听说尼堪外兰已经逃进李成梁部队的防区,受到明军保护时,他愤怒如狂,一口气杀死当时能够找到的十九名汉人,并将箭镞重新插入六名身中箭伤的汉人伤口,命他们去报信,索要尼堪外兰。结果,李成梁的部下撤除了尼堪外兰逃命的阶梯,将他置于努尔哈赤部下的刀锋面前,最后,尼堪外兰自然丢掉了性命。(《满洲实录》卷二)

想象一下:尼堪外兰本来是受帝国政府扶持的,在正常情况下,向他开战,事实上就可以被视为向帝国开战,对于任何一个强大而正常的政府与军队来说,这常常是发动战争的最好借口。由此可以认定,如果没有大明辽东最高军事长官李成梁的默许,就算借一百个胆子,努尔哈赤的部下也不敢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