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四)(第2/2页)

文彦博记得他当政时,盐入占朝廷岁入比例是一半,至少两千万贯往上。

若是没了这笔钱,或是这笔收入减少,朝廷财计必然将会是捉襟见肘。届时,拿不到俸料钱的官人、军汉,会怎么看东府,用脚趾头想也知道。

文彦博拍案大怒,心底里却希望章惇和韩冈不会反悔。

以文彦博现在的境地,他越是反对,政事堂就越是会坚持。最好让章惇、韩冈变成拗相公,一条路走到黑最好。

“潞公所虑极是,盐课在朝廷财计中至少占了一成,若是没了这一税入,朝廷的许多安排就要半途而废了。”

章惇点着头,对文彦博的忠告看起来是听进去了。

不过文彦博几乎就变了脸色,这盐税怎么就在朝廷财计中只占一成了?当今朝廷岁入究竟是传说最广的一万万贯石匹两,还是更多?

“但天下百姓苦盐法久矣。各地的盐价不一,低者三四十,高者六十七十,甚至有一百文一斤,更有的地方是交税时强行迫民贵价买盐,形如课税。有许多地方,百姓无力购盐,只能淡食度日,因此而多病无力,反使得当地民生不兴,百业凋敝,两税也微不足道。这能怪天下皆视盐法皆恶法,只是因其利才噤口不言?改革盐政,势在必行!”

章惇语气正义凛然,神情无比坚定。

“不过潞公大可放心。”他看起来像是一个在苛刻的老师面前仍充满自信的学生,充满了表现的欲望,“政事堂并非是准备把盐拿出去免费分发,而是降低过高的盐价,给百姓一些宽裕。这些损失,朝廷还能支撑得起。”

不,这是针对地方的手段!

文彦博敏锐地警觉过来。

大宋有鉴于前朝,一直采取的是强干弱枝的政策。除了在军事和人事上,另一条束紧各州县脖子的索子,叫做财计。在大部分富庶之地,地方税赋统统通过转运司送往京师,只留下足够日常使用的部分。

没人,没兵,没财,倾覆盛唐的藩镇之祸永远不可能出现大宋。

当韩冈提出了议会之制后,州县上就又多了一双手来要钱——朝廷不可能不出钱,否则就要议员们自己掏荷包了。要维护地方议会的正常运作,同样要钱来支持,这份钱出自谁手,谁就能有能力去影响议会。

如果政事堂能够保证无论怎么折腾,朝廷税入都能不减,那么削减州县税入,就是控制地方的好手段。

即使有了议会,也还是一样。

不过文彦博相信,朝廷卡不住大议会脖子。

即使降低盐价能够收买天下民心,也买不到士大夫的心。相对于一点阿堵物,朝廷的权柄才是议员们关注的重点。

那样的话,两府这才叫偷鸡不着蚀把米。好处没收到多少,权却是确确实实地放出去了。

议员们来自天下各地军州,人数多且杂,欠缺根基的韩冈,绝难控制住大议会。

这时候的文彦博,越发地坚定起自己的判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