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三十九)(第2/2页)

“天下之大,如括者车载斗量,可当不起相公这番话。”

夸奖、谦虚来回几轮,终于回到正题。

“这一回还是第一次在临战时大规模、长距离地运送兵马,也算是难得的经验了。不知这几天下来,存中你有什么想法?”

韩冈的问题,也正是沈括这几天所考虑的:“以铁路的情况,其实可以更早完成,或是运送更多的兵马。只是一来人不精熟,东京车站上下都没能做到最好,事故和意外过多……二来,就是钟表的问题了。”

“是标准时?”

“就是相公前次所说的标准时。”

铁路运营,与时间息息相关。时间越准,发车的间隙就能越短,相应的就提高了运力。

所以即使没有韩冈提醒,苏颂和沈括都觉得需要开发更加精准的时钟,以应付日渐扩大的铁路运行图。

刨开西域,中原主体至少得有一个统一准确的时间,否则根本运行不了大规模的路线图。路网规模越大,混乱也就会越大。

现在已经有了座钟,其中的良品,一天误差不会超过五分钟,可日积月累,误差会变得越来越大。

故而卖到全国各地的座钟,都是以当地日晷来作为标准时间的依据,通常都是在正午十二点,进行时间的校对。

东京城中上万台座钟,其依据的标准时间,就是来自于钦天监的日晷,再由日晷附近的号炮将信号放出。

“有了标准时,才能有准确的时间。时间越精准,这铁路运行就越稳定越安全。”

韩冈点了点头,这可算是真知灼见,但朝廷里面,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的,其实也就那么十来人,沈括便是其中之一。

“但时区的问题同样重要。”沈括话锋一转,“莱州日出的时候,开封天还黑着,长安才交四更,西域的迪化,甚至还是三更半夜。”

大地球形的概念已经成为主流,尽管还有许多人坚持天圆地方,可多少次氢气飞船飞空实验中,都证明了大地是确凿无疑的圆形。但时差的问题,就成为困扰气学士人的一大难题。

在理论上,因为韩冈和苏颂的共同提议,朝廷发文,将地球划分二十四个小时区,大宋本土,皆以通过东京城中轴线的子午线为标准时间,也就是所谓的本初子午线。不过实际上,这本初子午线,并没有进行精准测量,现有的器具都还不能做到精准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