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一)(第2/2页)

宰辅之中,韩冈的优势最大。他有关西,有河东,有京东京西,甚至还有京畿和河北,整个北方其实都支持他。

王安石之所以变法成功,终究还是因为仁宗中期开始,南方进士的数量开始压倒北方的缘故。这才保证了熙宁初年,王安石能拉起一波南方出身的“新进”来夯实班底,熊本就是在那时候投身进去的。

而韩冈这些年能坐稳宰相,并肆无忌惮地推行自己的那一套,来自北方官员的支持就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没有基层官员的支持,政令不出宣德门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正是有了关西、乃至大多数北方官员的襄助,韩冈才能让自己的权威扩张到了朝堂的每一个角落。

但反过来说,如今的朝堂上,除了韩冈,北人找不到更好的选择。不支持韩冈,南人宰相在制定政策的时候,绝不会多考虑北方人的利益。

不过在南方,韩冈也不乏支持者。两广虽是南方,可那正是韩冈的基本盘,气学门人更是占据了广南两路各州县的学政之位。

蜀地也是南方,又被北人鄙视,所谓“闽蜀同风、腹中有虫”,可他们也绝不会与江南合流,反而更亲近交通往来更方便的陕西。不过熊本在蜀地多年,他有把握不会输给韩冈。

有了整个北方,以及南方的两三路,韩冈在宰辅中是一枝独秀。

相较韩冈,章惇就差了许多,就算在新党中,也不是只手遮天,在乡里同样如此。福建出了太多高官,苏颂、章惇、吕惠卿,各自立场不一,这就使得福建出身的议员必然分裂。

福建之外,荆湖两路,尤其是湖南,章惇的势力最大,两广,章惇的影响力仅次于韩冈。

若是按照户口、人口来定,一路就占了全国户口十分之一、多达两百万户的两浙路能出的议员最多,但不论是章惇还是韩冈,在两浙路上,都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再加上江南两路,接近五百万户的规模,都是他们难以染指的。

韩冈今日每州两个大议会议员的提议,就是针对江左诸路而拟定的结果,章惇也肯定在其中掺了一脚。仅仅一个江南,就能占去议政会议的半壁江山。

只是从韩冈和章惇眼下的态度上,他们并不是一定要强求每州两议员这一条,相反的,这个章程应该是有商量讨论的余地。

也就是说,韩冈有成算。

而对熊本来说,韩冈的成算,就是他想要知道的关键。

韩冈当然有成算,最后大不了定成参议、众议两院。

今天先抛出来的只是个引子,本来只安排了太后开场,剩下就等人出头来驳,在争论中引出下文,可惜聪明人太多了,除了李清臣,就没人咬钩。

后世的那个超级帝国之所以定下了两院制度,完全是因为开国十三州相互博弈的结果,谁也压不下谁,只能用这种办法妥协。

所以韩冈就觉得,还是让人吵上一通再决定章程最好。议会要开,这是韩冈的提议,但怎么开,章程怎么定,就不该由一个人说了算了,不然没人会心服,纵然一时能压制,日后也会闹起来的。

只是……韩冈面北而立的时候,一直都关注着背后的动静,但到此刻为止,连个接话的都没有。

如此大的利益,如此重要的制度改变,竟然变成了冷场,韩冈还指望气氛能热烈一点,争执能更加激烈一点,这样才能成为一次圆满成功的会议。

是过去欺压得太狠的缘故吗?弄得一个个跟小媳妇一样怕见人。

以后还是收敛一点好了。

韩冈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