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六)(第2/2页)

“这你就不用多问了。”韩冈摇头,不打算给冯从义解惑。

韩冈不说,冯从义也不多问。韩冈的嘴,比石头都硬,闭上了就难撬开。

他提醒韩冈:“火枪一旦普及天下,日后莫说百姓,贼人也会用上火器。”

“小贼无须忧,大贼更无须虑。火枪这东西,一在规模、二在质量,在这两方面,即使辽国都没法儿与大宋比。只要三个月的训练,农夫都能用火枪击毙猛将。你担心什么?”

韩冈从来都没把辽国的战争潜力放在眼里,随着大宋逐步工业化,随着大宋官军逐渐由冷兵器转向热兵器,两国的战争实力已经越拉越大。

尽管韩冈的计划或许会让国家动荡,但铁路也在拉近各个地方之间的距离。想要扭转大宋百年凝聚的人心,至少要二十年的时间,但耶律乙辛还有二十年吗?

有个二十年,有线电报说不定都能发明了。

韩冈愿意为有线电报付出比蒸汽机更高的报酬,这也包括实用化的电池和电缆。有了电池和电缆,那距离发明电报,应该就只剩下发明家的灵光一闪。

“东施效颦的结果,只会是贻笑大方。”韩冈对表弟说道。

韩冈在大宋推广的一切,辽国再怎么学,都只是似是而非。

能放下身段向敌人学习,耶律乙辛的确可算是明君,让后世人来评价,除了篡逆二字之外,怕也不会吝啬赞美他执政才华的语句。

可他还是没有抓到问题的关键,宋辽之间的差距,不是光凭他的意志就能够解决。契丹人口的数量仅仅是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在韩冈看来,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民族主义思潮,在这个国家对立严重的时代,其实已经出现了萌芽。辽国越向文明发展,就离分崩离析的结局越近,谁让大宋就在辽国旁边?

“好了,不谈这个话题了。”韩冈道,“等等王寿明,他那便差不多也该有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