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历历新事皆旧史(三)(第2/2页)

“希望他知趣。”邓润甫哼了一声,对章惇道,“当尽速另选贤能。”

“自然。”

参知政事先后表了态,章惇问韩冈:“玉昆,你看如何?”

“我亦觉得子厚兄的决定甚好。不过,可再选个人去一趟两浙,此事非小,当防微杜渐。光靠提点刑狱司和当地州县的奏疏,总是隔了一层。”

工厂是韩冈大力推动,现在出了事,他派人去两浙查个究竟也好,掩盖事实真相也好,都是情理中事。曾孝宽、邓润甫都没有异议。

章惇想了一下,道,“让宗状元去如何?”他问着韩冈,“他是浙人吧?”

“是,就让他去。”韩冈点头同意,这件事让宗泽去他才放心。

短暂的会议之后,章惇与韩冈留了下来。

“玉昆,你是不是有什么看法?”章惇直率地问韩冈。

韩冈点了点头,“之前子厚兄你和曾令绰都说,这件事别有蹊跷,并不简单。”

“玉昆你觉得不是这样?”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韩冈道,“归根到底,还是江南的工厂主太黑心了一点。”

章惇眉头微皱,道,“何以见得?”

韩冈道:“想必子厚兄你也知道,关西所创办的棉纺织厂数量比丝厂还多不少,棉花也与丝绢同样依然,雇佣的工人甚至是倍于江南丝厂,为什么关西就从来没有过工人烧厂的事?”

章惇道:“那自是因为无人唆使。”

韩冈反驳道:“若心中无怨,又有几人会因唆使而犯下如此重罪?”

关键就在这个唆使上。不是工人冲击丝厂,厂子也不会给烧掉。大部分工厂的防护都很紧密——丝绢本来就是另一种模样的货币——三两个人想要纵火,保准会被打出来,只有上百人的骚乱,才能得到纵火的空隙。

“在关西,棉纺工人想要作乱,回家提了弓刀出来就能干了。关西人哪家没几把兵器,两三张弓?可就是没人作乱。相反的,有不少贼子偷入厂中,被厂里的工人群起擒获,械送官府的例子。子厚兄,人心向背啊。”

韩冈语重心长地说着,章惇一时默然。

只追求利润,从来不在乎人命。黑心,贪婪,视人命如草芥,这是如今江南开办丝厂的诸多工厂主的标准写照。

但这些人虽说黑心,可如果是在同等技术条件下进行公平竞争,韩冈不觉得雍秦商会有获胜的可能。

江南的水力资源远胜于西北这一条,只是很小的因素,而且很快就会在蒸汽机上给拉平。真正的能让江南工厂主大获全胜的最重要的一条原因,是双方工人的待遇。

雍秦商会的棉纺工人,隔三岔五就能吃酒吃肉,要不是棉布缺乏竞争对手,能卖上高价,谁会给他们那么好的待遇?这可都是成本。

但大宋的丝绢太多了,工业化的丝绸成本虽低于民户所产,而且质量稳定,但无一例外,都卖不了高价。蜀锦等贵价锦缎,只有手中制作,现在的机械还做不出那个等级的丝绢。

开办丝厂的工厂主,即使想要把自家产品卖出高价,也不能超过民户的产品,否则就没人买了。而要压倒其他工厂的产品,除了压低成本之外,更是没有其他办法。

以资本天生的逐利性,压榨工人就成了必然。

“这发展,真是让人眼熟啊。”韩冈苦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