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三十一)(第2/2页)

没有人会怀疑韩冈日后能不能成为一国辅弼,那只是迟早的问题。一旦气学成为官学,那么自束发受教以来,便进入气学门墙的关西子弟,便有了绝对的优势。

比诗赋,关西永远赢不了人文荟萃的南方。比经义,关西士子也比不过中原、河北的文人。在过去,西夏尚为中国之患的时候,多少关西士人去精研兵法,打算依靠军功跻身官场。张载都是其中之一——要不是范仲淹让张载回去读书,如今世上也不会有气学的存在。

但如果有更好的进路,谁还会去冒风险去投军?

冯从义知道,关西士林中,已经很多人已经赌在了他的表兄身上。

只要韩冈有需要,自然会有人愿意帮忙。若是韩冈点火,自会有人去扇风。若是韩冈要放水,自有人去掘堤。

有此为凭,加上皇后的看重,韩冈回京只是时日问题。

从会馆回到在京置办的宅邸,冯从义很安心地让下人去整理礼物,收拾好后便去韩家的府上拜访。

“四郎,这是枢密昨日的奏本。”冯从义随身的家丁悄无声息地进来,递上了一片纸页,然后躬身退下。

冯从义拿起来只扫了一眼,脸色顿时变了。

与外国使者的对话可都是要记录并上报的。韩冈与张孝杰的对谈走得正常的驿传,经过十余天后,终于抵达了京城。

天下奏章,基本上都要经过通进银台司——其“掌受三省、枢密院、六曹及寺、监、百司奏牍,文武近臣表疏,及章奏房所领天下章奏案牍,具事目进而颁布于中外”。通进银台司下属的通进、银台两司的吏员几乎都有这样的本事——一眼看到几千字奏章中的重点,并牢牢记在心中。

比如哪路旱,哪路涝,或是朝野内外哪个的官员被弹劾,又或是哪位的官员受到了荐举,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情报,记下来后都可以拿出来换钱的。有的是人拿钱来买。

地位越高的官员,他们奏章中蕴藏的价值就越高,韩冈的奏折当然是属于价值最高的一部分。

之前的奏章,韩冈举荐了一批幕僚。不过还留下了很多空缺让在京的候补官员争抢。具体的官缺,是很多人想要的。

韩冈最近的这一封奏章,并不是让人关心的官阙问题,不过这封奏章传出来的信息更加让人不由得悚然一惊。

大宋万里疆域,竟然快要不敷使用了。人口日多,而田地不增,长此以往,的确免不了韩冈所说的那一个结局。

牛痘,是救人,还是杀人?

耸人听闻的题目,转眼就在冯从义的脑中闪过。如果以此为题,这一期的报纸,肯定会卖得很疯。

“这是投石问路……不对,是兴风作浪。”

韩冈投进水里的石头太大了,已经不是问路的路数了。

竟然当着辽国宰相的面说出这番话,看来无论宋辽,哪一国的朝堂都要乱一点或许才符合他表哥的心意。

韩冈的一番话,使得两国未来的国策都要受到影响,甚至点明了日后大宋将会大举扩张。

指点江山都到了这一步,究竟是召他回来,还是不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