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十九)(第2/2页)

纵然皇后希望韩冈能早日回京,但只要宰辅们那边不同意,皇后一人是拧不过他们。因而直到六月艳阳高照,韩冈依然逗留在代州,不尴不尬地做着他的置制使。

换做是别人,这时候肯定是急得心中如火烧。可韩冈都是气定神闲,好像是一点也不担心回不去。

“枢密若是没有把握,今天就不会这般悠哉悠哉地去吃冷淘了。”

田腴的话有点盲目,但黄裳却觉得他并没有说错。

纵使亲近如他们这些幕僚,也没人能看得透韩冈。比如他的学问,比如他的见识,都很让人费解。世间都说是天授,但韩冈却总是振振有词地解释为格物而来。

这真是个好理由。

比起攻读经史,格物致知其实更需要时间去积累。黄裳喜欢兵法,对山川地理下过很多心思。真正要精研地理,就不能坐在家中翻书堆,而是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各地探查。这也可以算是格物。其所用时间之多,远远超出在家中读书的消耗。

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自然万物,都是需要消耗大量时间来研究的科目。可到了韩冈这里,很多颠覆了常识的见闻、道理,似乎没用太多时间就给他格致得到。

《桂窗丛谈》就不说了,前些日子曾与韩冈闲聊,不知怎么就谈起了酿蜜。黄裳最多也只能分辨不同蜜源的特点,而韩冈就不同了。

他不能分辨槐花蜜和桂花蜜的区别,但他却能将酿蜜的手法说得头头是道,好像比蜂农都要精熟。比如那王浆,黄裳从来没听说过。还有任何一个蜂巢中角度一模一样的格子,听到韩冈说了,方才惊觉竟有此事。而蜂群中的后、王、兵、工之分,如同人间的国度,更是让人匪夷所思,却无从质疑。

“可能真的是天授吧。”黄裳想着。

不是说韩冈的识见,而是他格物的能力。别人需要长年累月的观察、积累,而他或许只要一瞥就能看透。天地之事如此,那人事呢,或许也能一眼看破吧……否则也做不到不及而立便身登两府。

而现在的情况也让人不得不认为,他真正的手段还没用出来。

“诚伯。”黄裳突然问田腴,“枢密那一日在张孝杰当面说的一番话,究竟……是对谁说的?”

“……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