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一)(第2/2页)

……

多少年来,大宋国中何曾有过看到辽国心虚气弱的时候,韩冈与耶律乙辛初步达成的协议在京城引起了轰动。

不仅仅是谈判的结果,更多的是耶律乙辛这个辽国权臣,不久之后必然会篡位的未来天子,竟然低头认输,这一份成果,足以让京师变得喧嚣起来。

可不同于外面的热闹,两府之中,却有着冰冷的暗流在游动。

让谁先回京城?

如果不算以荒漠和雪山为界碑的极西之地,辽宋的国界是从贺兰山一直向东延伸至大海。镇守这一条国界的是三位正副枢密使——吕惠卿、韩冈和郭逵。

尽管和议已经达成,但他们三人不可能全部调离,必然要有人继续留任北方,以防辽人撕毁协议。

郭逵是武人,其久镇边陲当然很难让朝廷放心。河北军又与西军、京营将大宋禁军三分,十几万兵马全数放在他手中,要不是形势使然,早就有一帮子文臣叹着“我其实为你好”然后拿着莫名其妙的理由将弹章砸到郭逵头上——没人会对此觉得意外,欧阳修和文彦博当年弹劾狄青也就是一个莫须有。一句“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能让所有自命忠心的武将闻之不寒而栗。

不过郭逵也是最好解决的。用不着让他带着功勋召回朝中——那样反而麻烦——只要厚赠其禄,命其镇守大名,而将不属于大名的各地兵马都遣回原地,就足够了。

关键的是韩冈与吕惠卿,到底让谁先回来?

仅仅留下一名郭逵,依然是很难让人对北界的稳定放心。新定下的盟约,也至少要三五年之后,才能拥有最低限度的相互信任。为了北方边界的安定,韩冈和吕惠卿中的一人,需要在北方多留一阵时日。

吕吉甫还是韩玉昆?

韩冈回来,不过枢密使,甚至可以以年龄的问题维持现在的职位,只要给他加赠虚衔就够了。而吕惠卿回来,则必然要升任宰相了。

可韩冈一旦回来,必然会代表气学跟新学起冲突,那样的情况下,同样也是一个大麻烦。

王安石,曾布,章惇,韩绛,各有各的心思,在战争时相互配合的宰辅们,到了功成的这一刻,裂痕已经隐隐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