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五)(第2/2页)

蔡确之母明氏已经六七十岁了,跟宫里面十几二十上下的嫔妃们搭不上话。就算是高太后,也比明氏要小不少。在宫中没有人缘,想入宫也不是那么容易。

而且据说高太后对当朝的一众臣子,可都是看不顺眼。王安石、吕惠卿、章惇,这新党的一干人等就不必说了,他们的家眷入宫,怎么也不可能在高太后那里有个好脸色看。王珪、蔡确、韩缜,这些个宰辅,没一个能入高太后眼帘。

两府中人,也就吕公著还好说些。至于他韩冈,先不说王安石女婿的身份,就是以他过去的所作所为,也不可能有一个好眼色。从表弟冯从义那里引出来的那一层七拐八绕的亲戚关系,连提都提不上。

冯从义的浑家虽是高家的女儿,但毕竟是旁支,其父也就跟高遵裕走得近。好武喜兵的高遵裕在高太后那里从来就不受待见。在高氏一族中,高遵裕是完完全全的特例,其他高家人,可都是老实得很,安安生生地享受着朝廷提供的富贵。

而最重要的,韩冈可是跟高太后最疼爱的次子争过花魁,还顺手在赵颢的名声上抹了一层黑灰。

随着韩冈的大名遍传天下,他与赵颢的旧事也被人宣扬。改了当事人姓名的故事在世间流传甚广,甚至被人写成了杂剧本子,在东十字大街北面有名的勾栏院象棚之中上演过两天——也只有两天,第三天就被禁演了。只是越是禁书越有人爱看,越是禁演的戏剧,自然想看的人就越多,故而杂剧的剧本传得到处都是。

这样的情况下,尽管赵颢背地里还是恨着他的兄长赵顼居多,但韩冈也不可能在高太后那里受待见,甚至被暗恨也是不消说的。

大约只有那些被赶出京城的老臣,才能得到太后的看重……或许还有苏轼,在保慈宫中,据说时常传唱苏轼的新词。

不过明氏入宫,应该跟这一次的事没有关系。蔡确或是他的亲族应该没有参与进两项联赛之中。从一开始,两家总社拉拢的多是久居京城的皇亲国戚或是豪门世家,而不是经常京中、地方到处调动的朝臣。

只是明氏入宫这一件事,放在外面会让人怎么想,会让人怎么传,那可就是难说了。有心人不会放过这个搅浑水的机会。不是有着一点点误会,也不会有人在韩冈面前扯这等闲话。

不管怎么说,整件事还真是越来越有趣了。韩冈很是期待,这个他培养起来的利益团体,最后到底能有什么样的手段来渡过难关。

到了快放衙的时候,一个让韩冈忍俊不禁的消息传到了他的手中,是从今日开审此案的开封府中传来的。

这一日,被传上公堂的证人多达三十余人。三十余证人众口一词,整件惨剧的肇事者,也就是最初开始动手引发乱事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是被人踩死的南顺侯——李乾德!

“还真是想不到!”韩冈大笑着,也不知在说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