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礼天祈民康(一)(第2/2页)

看着宫中的仆役把门窗关紧,将风雪堵在了室外。孙永自己拍了拍身上的雪花,叹着气:“桥道顿递之事,不管你再如何操心,事情一场接着一场,总是忙不完。”

国家大典,三年才得一次,不会设立专门的官员,而是要安排临时性质的差事,让朝中官员负责其中的事务。

一般来说,由宰相兼大礼使,翰林学士任礼仪使,兵部尚书为卤簿使,御史中丞则是仪仗使,而开封知府则是固定不变的桥道顿递使。

五使之中最麻烦的就是桥道顿递这个位置,其他职司只要事前检查一下准备情况,基本上都是到了大礼当天,监督百官遵守礼仪法度就行了。只有桥道顿递使,是城内城外都要跑着,如果预定的路线上出一点差错,这罪过就能让人去南方过上三五年。

韩冈深有感触地点着头:“前两天才扫过雪,今天又下了,费了那么多气力,几乎都是无用。”又自嘲地笑了一声,“去年盼着下雪却不下,今想着能过了冬至再下雪,眼下却不见停。”

留守行宫的宫人这时为开封府的两名高官端上来祛寒的热茶。孙永坐了下来,端起茶来喝着。听着外面的骤雪不断地敲打着门扉,更是叹道:“京府大尹,天下亲民官中最为繁剧。任官一载,堪比他任十年。”

见到孙永已经坐了,韩冈同样欠身坐下,笑道:“冯相公治平初年为开封尹,任官年余,便接连上本自请出外。记得魏国公【韩琦】说,‘京领府事甚久,必以繁剧故求去尔’。即便是宰相之才,也是怕着开封府的忙碌。”

“谁让这里是开封呢……”孙永叹道。作为开封知府,权柄之重,远在寻常知州知府之上,即便只有重臣能够参加的崇政殿议事,都少不了他一个。

“冯当世还是做得不错的,韩稚圭不也是说了吗,他处事无过啊!”

“大府当不输于冯相公!”韩冈接口道。他倒不是溜须拍马,而是当真这么认为。这一次的大旱,冯京可没有经过。

“多谢玉昆称赞,老夫愧受了。”孙永笑道,“只可惜,不能与玉昆你多多相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