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最后几天的和平日子(第2/18页)

在这期间,元首于午后一点三十分在总理府接见了汉德逊大使。他摧毁波兰的决心毫未动摇,但是他比两天前在伯希特斯加登同汉德逊谈话的时候更加急于作最后一次努力,使英国置身于战争之外。据大使发给伦敦的报告,他发现元首「十分冷静和正常,话也说得非常认真,显然流露出诚意」。尽管有着过去一年来的切身经验,汉德逊甚至到了这个时刻还看不透这位德国元首的「诚意」。因为希特勒要说的话是十分荒唐的。他对那位大使说,他「承认」英帝国的存在,他个人准备「亲自保证英帝国的继续存在,并且愿意用德意志帝国的威力来达到这一目的」。

他希望(希特勒解释道),对英国采取一个其性质同对俄国所采取的行动一样具有决定意义的行动——元首准备同英国缔结协议,不仅要在一切情况下(只要涉及德国)保证英帝国的存在,而且如有必要的话,还愿意保证不论英帝国在哪方面需要援助,德国都将给予援助。他补充道,他「还准备接受一项合理的军备限制」,并且把德国的西部国境看成是最后的疆界。据汉德逊讲,希特勒说着说着又像惯常一样,开始唠唠叨叨地说起一些矫柔造作的话来,虽然这位大使向伦敦发出的电报中重述那段话时并没这样说。元首说:

他的天性是一个艺术家而不是政治家,一旦波兰问题解决以后,他就要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作为战争贩子了此余生。

但是这位独裁者却是用另外一种调子结束他的发言的。

元首重复强调(据德国人拟给汉德逊的口头声明说),他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这是他最后的建议。如果他们(英国政府)拒绝他所提出的这些意见,那么就会发生战争。在会谈的过程中,希特勒不止一次地指出,他对英国提出的「慷慨而又全面的建议」附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这一建议只有「在德波问题解决以后」才能生效。汉德逊一再表示,除非这意味着德波问题的和平解决,否则英国将不能考虑他的建议。希特勒的回答是:「如果您认为我的建议毫无用处,那您就不必把它发回去。」

但是,这位大使刚刚回到威廉街上离总理府没有几步远的大使馆,施密特博士就带着希特勒那番谈话的书面副件(其中颇有删节)扣门求见,同时还带来元首的话说,元首请汉德逊敦促英国政府「十分认真地对待这一建议」,并且主张这位大使亲自乘飞机把建议送到伦敦去,德国政府可以派一架飞机供他使用。读者已经读完本书这么多章节,自然就会知道,要想看透希特勒那颗狂热的脑袋中的那些离奇古怪、异想天开的想法不是那么容易的。他在八月二十五日提出那个荒唐的「建议」,说要保证英帝国存在,显然是他一时心血来潮的杰作,因为两天以前在他和汉德逊讨论张伯伦的来信以及就此覆信的时候,连提都没有提到过这么个建议。即使说这位独裁者神经有点失常,也难于相信他本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确像他对英国大使提出时那样认真。再说,当时张伯伦根本连信也来不及看,纳粹军队就要在第二天拂晓冲进波兰(这位元首此时尚未更改他原定的发动进攻的日期),试问,又怎么能够指望英国政府像他所要求的那样「十分认真」地看待这个建议呢?但是在这个「建议」的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个认真的打算。希特勒显然相信,张伯伦和斯大林一样,也希望得到一个借口,能让他的国家置身于战争之外。「两天以前,他付出一笔代价,让俄国人在东欧方面」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整个地区内自由行动,已经买得了斯大林的善意中立。难道他就不能向英国首相保证第三帝国永远不会像霍亨佐伦德国那样成为英帝国的威胁,以此为代价买到英国的不干涉吗?可是希特勒当时没有认识到——同样斯大林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使得他后来付出了可怕的代价——现在终于睁开眼睛看清了现实的张伯伦认为,德国称霸欧洲大陆对英帝国来说是一切威胁中最大的威胁。其实,对于苏俄帝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早已说过,若干世纪以来,英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就是防止任何一个国家单独称霸欧洲。

午后五点三十分,希特勒接见了法国大使,但并没有对他说什么重要的话,只是再一次重复「波兰对于德国的挑衅」已经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说他不会进攻法国,但是如果法国竟然参与冲突,他就要和法国拼到底。谈到这里,希特勒就从椅子上站起来,对法国大使表示送客了。但是考伦德雷对这位第三帝国的元首却还有些话要说,而且坚持非说出来不可。他凭军人的荣誉向希特勒担保,他毫不怀疑,「一旦波兰遭到攻击,法国将以全力支持波兰」。

希特勒的回答是:「想到不得不同贵国交战,是使我感到痛心的事,但是问题不决定于我。请把这个意思转告达拉第先生。」

这是柏林时间八月二十五日午后六点钟的事。首都的紧张气氛在这一天里有增无已。从中午刚过一会儿的时候起,同国外的一切无线电、电报以及电话联系,都按照威廉街的命令被切断了。前一天晚上,最后一批英法记者和无官职平民都已经匆匆奔向最近的国境线。二十五日是星期五,在那一天里,人们都知道了德国外交部已经用电报通知驻在波兰、英国和法国的大使馆和领事馆,叫他们要求德国公民选择最快的路线离境。我在八月二十四日和二十五日所记的日记到今天还能使我回想起当时笼罩着整个柏林的紧张气氛。天气闷热,所有的人都好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在这个大城市里,到处支起了高射炮,轰炸机群不断地从头顶上掠过,朝着波兰的方向飞去。

二十四日晚间我在日记上匆匆忙忙地划了这样几个字:「已是一片战争景象。」第二天,我又重复了一句:「战争迫在眉睫。」我还记得,在那两天的晚上,我们在威廉街上看见德国人窃窃私语相互传告:希特勒已经命令部队在第二天拂晓开入波兰国境。

我们现在知道,给他们的命令是要在八月二十六日星期六拂晓四点三十分进攻。而直到二十五日那天下午六点,所发生的事情都不能使希特勒按照预定的时间表发动侵略的决心有丝毫动摇,汉德逊和考仑德雷两位大使关于英、法两国一定将履行对波兰的义务的个人保证肯定也没有发生这种影响。但是到了下午大约六点钟,或者说六点稍过一点的时候,来自伦敦和罗马的消息使得这位看起来是意志不可动摇的人犹豫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