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开始的步骤:一九三四-一九三七年(第4/11页)

——这篇演说结果证明是合理的、直爽的和全面的。凡是本着公正态度来看这篇演说的人,谁也不能怀疑,希特勒先生所提出的一些政策主张完全可以构成彻底解决德国问题的基础——一个自由、平等和强大的德国,来代替十六年前强迫它接受和平的战败的德国——

我们希望,这篇演说将在各地都被认为是一篇诚挚而经过周密考虑的由衷之言。这家大报是英国新闻界之光,它却要像张伯伦政府一样,在英国对希特勒的贻害无穷的姑息政策中扮演一个令人难以相信的角色。但是至少在作者本人看来,该报比政府还要难以原谅,因为,在该报驻柏林记者诺曼·埃布特于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六日被逐出以前,该报一直从他那里获得关于希特勒的作为和目的的报导,这些报导远较其他外国记者或者——包括英国在内的——外国外交人员所提供的报导更能显示端倪。虽然他在那些日子里从柏林发给《泰晤士报》的报导有很多都没有发表(这是他常常向本作者抱怨的,而且是后来得到证实的),但是《泰晤士报》的编辑们一定是看过他的全部报导的,一定能够知道纳粹德国的真实情况和希特勒的堂皇诺言多么空洞。英国政府跟《泰晤士报》一样愿意和切望把希特勒的建议当作「诚挚的」和「经过周密考虑的」,特别是关于德国同意使它的海军只及英国海军力量的三十五%那一项建议。

当约翰·西蒙爵士和艾登在三月底对希特勒进行推迟了的访问时,希特勒曾狡猾地向这位英国外交大臣发出暗示,使对方觉得两国可能很容易商定一个能保证英国优势的海军协议。现在在五月二十一日,他公开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建议,同意德国舰队只及英国海军吨位的三十五%,另外在演说中还说了些对英国特别友好的话。他说,「德国既没有打算,也没有必要,更没有办法参加海军方面的新竞争」。所谓竞争是暗指一九一四年以前铁比茨在威廉二世的热烈支持下建立一个远洋舰队同英国舰队相匹敌的事,对这层意思,英国显然是不会不懂的。希特勒接着说,「英帝国需要在海上有一支优势的保护力量,德国政府了解这一点极其重要,也了解其理由——德国政府真诚地希望能够同英国人民和国家建立并保持一种将能永远防止再度发生两国之间曾发生过的这个唯一竞争的关系」。希特勒曾在《我的奋斗》中表示过同样的心情,他在书中着重指出,德皇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与英国为敌和妄想在海军力量方面同英国竞争。

在希特勒这一诱饵的勾引下,英国政府上勾之快和态度之天真,令人难以相信。这时里宾特洛甫已经成了希特勒的外交使童,他应邀在六月间到伦敦去进行海军谈判,里宾特洛甫是个要面子而又不懂策略的人,他告诉英国人说。希特勒的建议是不能谈判的:他们要么接受要么拉倒。结果英国人竟接受了。他们自以为对自己有好处,就着手取消凡尔赛和约的海军限制,事先既没有和施特莱沙阵线的盟国法国和意大利商量,尽管它们也是海军国家而且对德国的重整军备和无视凡尔赛和约军事条款感到很大不安,甚至也没有通知国际联盟,虽然从名义上来说,凡尔赛和约是归国际联盟来保障的。

即使柏林头脑最简单的人也都可以很容易地看得出来,伦敦政府同意让德国建立一支像英国海军一/三那样大的海军,就是让希特勒放手去尽快地建立一支海军,这可以使他的造船厂和钢铁厂开足马力,忙上十年。因此这不是一种对德国重整军备的限制,而是鼓励德国在官能力范围之内设法尽快在海军方面重整军备。

英国政府对法国则雪上加霜,为了实现对希特勒的诺言,竟拒绝将它所同意的德国建造军舰的种类和数目告诉它的最亲密的盟国,而只说德国潜水艇吨数——德国建造潜水艇是为凡尔赛和约所明白禁止的——将为英国的六十%,如果发生特殊情况,则可能为英国的一百%。实际上英德协议准许德国建造五艘战舰,它们的吨位和武装将比已在海上的任何英国军舰的吨位和武装还要大,虽然官方数字是假造出来欺骗伦敦的——二十一艘巡洋舰和六十四艘驱逐舰。这些军舰在战争爆发时并没有全部建造起来或者完成,但是其中已有足够数量的军舰和潜水艇准备就绪,使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几年受到重大的损失。

墨索里尼充分地注意到了「艾尔比恩的背信」。英国能姑息希特勒,他也可以利用。而且,英国不顾凡尔赛和约的自私态度促使他相信,伦敦可能不会过于认真计较对国际联盟盟约的蔑视。

一九三五年十月三日,他就公然不顾国际联盟盟约而派遣他的军队侵入古老的多山王国阿比西尼亚。国联在英国的带头下和法国的半心半意的支持下——后者认为从长远来说德国是个更大的危险——迅速表决要进行制裁。但是这只是局部制裁,而在实行时又缩手缩脚,因此并没有阻止墨索里尼征服埃塞俄比亚,倒是毁坏了法西斯意大利跟英法的友谊,校对付纳粹德国的施特莱沙阵线寿终正寝。

在这一连串事件中得到最大好处的,不是阿道夫·希特勒还有谁呢?在十月四日,意大利开始侵略后的第二天,我整天在威廉街跟一些党和政府的官员们交谈。那天晚上的一则日记总结了德国对这种情况估计得多么快和多么恰当:

威廉街感到高兴。墨索里尼可能处理不当,在非洲脱身不得,而削弱他在欧洲的地位,那么希特勒就可以攫取迄今受到这位意大利领袖保护的奥地利。也可能他将得胜,公然违抗法国和英国,那么同希特勒联合起来反对西方民主国家的时机就成熟了。两种情况中不论出现哪一种,希特勒都将得利。

这很快就得到了事实的证明。



三 莱因兰奇袭

我们已经看到,希特勒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一日在国会发表的「和平」演说,曾使全世界,尤其是英国,得到很深的印象,在这篇演说中,他曾提到,由于俄国和法国签订的互助协议而使洛迎诺公约有了「一个在法律上不安全的因素」。这个协议是三月二日在巴黎和三月十四日在莫斯科签署的,但是,直到这一年年蔑还没有被法国议会所批准。德国外交部在一个致法国政府的正式照会中促请巴黎注意这个「因素」。

十一月二十一日,法国大使弗朗索瓦-庞赛和希特勒进行过一次会谈。在这次会谈中,希特勒对法苏协议进行了「滔滔不绝的攻击」。弗朗索瓦一庞赛向巴黎报告说,他深信希特勒打算利用这个协议作为占领非军事化。的莱因兰的借口。他又说,「希特勒现在唯一犹豫的是考虑采取行动的适当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