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宗五(第2/6页)

这份几十年前的“忠孝师表”赵广陵早就忘记了,赵家的后辈也无一人知道。只是在翻修房屋时,赵广陵在屋顶的横梁上才无意中发现。它被卷起来仔细地装在一个木匣里,镶嵌在横梁上方专门掏出来的木槽中。木匣上的烟垢、灰尘足有一寸多厚,把一个人曾经的荣耀,密密实实地尘封了。

当时,帮他取出这个木匣的几个侄孙很失望,他们都是初中都没有读完就混迹在社会上的年轻人,或外出打工,或在家务农,做点小生意啥的。家里忽然冒出来的这个二爷一度让他们认为是个有钱的阔佬。赵家这几十年一直是凋败的、破落的,儿孙们在背着反革命亲属的黑锅中长大。到这口“黑锅”终于被扔掉时,他们也成年了,回头一望,耕读传家几百年的家族后裔,竟然没有一个读书人了。赵广陵展开“忠孝师表”时,先是自己默念了一遍,看得眼热心跳,旧日时光风起云涌、滚滚而来。他颇感自豪地对身边的一个侄孙说:念一念。那小子吭哧半天,念了五句就念不下去了。还嘀咕了一句,说些什么吗?又不是说老祖先留给我们的金银财宝,还藏得那么高。

一个诗书世家断了文脉,几近于断了香火。赵广陵心中的荣誉顿时裹满了尘埃。历史的悲怆正在于它被后人误读、漠视,乃至遗忘。这遗忘来得如此之快,仿佛花开一季。

对一个浪迹天涯的浪子来说,故乡不过是一部老电影,即便再看,也续不上当年的情节,走不进旧日的场景,更找不回往昔的情感了。回到龙陵落籍的前几年,赵广陵虽然接上了家乡的地气,却过得越来越不开心,越来越孤独。早几年他和几个都蹲过监牢的国民党老兵还有个麻将局。赵广陵就此学会了打麻将。老家伙们也放点“彩头”,不多,一毛钱的输赢,为的是惩罚乱“点炮”的冒失鬼。这几个麻友除了赵广陵和一个叫莫大爹的是本地人外,其余几个都是自愿落籍在龙陵的外省人。滇缅战役结束后,许多内地籍的士兵,甚至中下层军官利用国军裁编部队的机会,都落籍当地了。当年国民政府发给他们的遣散费少得可怜,一个士兵仅有两块法币,尉官三块,校官也才五块。士兵们拿到的遣散费只能买到五双草鞋。战争过后本地的一个奇怪的现象是,那些半年前还在跟日本人浴血奋战的远征军军人,现在成了流浪汉、叫花子。当时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百姓,现在不得不联合起来,防备那些散兵游勇的侵袭。当然也有不少老实本分的士兵,认为这样的地方,无论务农还是经商,都堪称风水宝地。他们四处为人打零工,做点小本生意,运气好的便上门入赘,也不论人家姑娘的好丑了,有家有媳妇,铸剑为犁,在没有战火的和平岁月,就是天堂里的日子。

但谁能想到即便在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他们该承受的磨砺,一点也不比别人少,尤其是在边疆地区,政治环境愈加严厉,“文革”前搞的“政治边防”足以让这些旧军人吃够苦头。一生风风雨雨过来,老兵们永远只能苟活在社会的边缘,连他们都觉得自己的命足够硬。现在好了,他们可以大胆谈论属于自己的话题,远征军里哪个师长既能打仗又能作诗,哪个长官写得一手好字,某某军长有两个姨太太,某某团长一次就吃六百多号人的空饷,部队站队时连一个营的人数都凑不齐,结果被当场枪决了。这是这些远征军老兵的共同记忆,也是他们一生中唯一闲适安详的时光,他们的话题属于另一个阵营,因此只有他们才凑得到一起。他们也自称为“老干部活动中心”,这个“中心”有组织无领导,有场所无经费,有老兵无干部,大家凑份子自得其乐。只是随着岁月老去,白发飘零,来“活动中心”的老兵日渐稀少了,终于有一天,还活着的人送走昔日的战友、如今的麻友后,才发现连一桌麻将都三缺一了。赵广陵那天看着麻将桌对面空出来的位置,不无凄凉地说:

“我们这种孤老倌,在阳世的朋友越来越少,阴间的熟人越来越多啰。我们就他妈的等死吧。小狗日的,我们这一生啊……”

莫大爹抱着烟筒呼噜了一口,打趣道:“那你去打冲锋啊,赵老倌。”

赵广陵愣了一下,就像被人扇了一巴掌。糟老头子们聚在一起时,有惺惺相惜,也有不服气的埋汰挖苦。都是阅尽人生、从苦海里九死一生捡回一条命的人,谁还不晓得谁苦水有多深?赵广陵当时无话可说,就像被一个辣椒呛到嗓子眼。

直到有一天,赵广陵忽然接到保山地区文史办请他去地区开会的通知,他的生活开始发生了转变。文史办的馆员华子君也是个老西南联大生,历史系1944级的,对赵广陵很尊重,执学长礼。他说保山行署的孙专员是个本地成长起来的景颇族干部,他希望我们这些搞文史的能够出一本文史资料集,专门整理本地区抗战时期的历史,以向民众宣传滇西地区为抗战做出的奉献和牺牲。赵广陵当时还心有余悸地问:本地的抗战是国民党打的,共产党也认吗?华子君说,共产党国民党那时结成了统一战线,都在为国家民族而战。那时都不分彼此,现在面对历史,何以再分?况且都思想解放这么多年了,孙专员很支持这项工作,还说远征军在这里打败了日本人,这是中国人的光荣,更是本地的光荣。让我们不要有顾忌。

顾虑当然是有的。赵广陵被华子君领着在孙专员的办公室见到这个共产党的干部时,手脚一时不知道往哪里放好。尽管他和周荣这样的高官还是同学,但人家孙专员是主政一方的父母官,感觉上自然要敬畏三分。其实孙专员朴素得就像刚从田间地头挑粪回来的庄稼汉。他拉着赵广陵的手问:

“你是远征军啊?怎么……怎么跟我当年见到的那些远征军不一样?”

赵广陵误解孙专员的意思了,连声说:“我改造好了,改造好了。”

孙专员愣了一下,拍拍赵广陵的肩膀:“赵大爹,我请你来不是谈改造的事,我们现在要收集整理当年你们打日本鬼子的史料。我听说你参加过松山战役,还是西南联大的大学生,你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啊。你们放手去做,我全力支持。”

在行署招待所吃晚饭时,赵广陵还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华子君问:“赵学长是否担心资费、人手不够?孙专员说我们可以随意调遣的。”

赵广陵沉吟半晌,才忽然问:“你当过右派吗?”

华子君笑笑:“我是我们这儿的第二号右派,那时我是地区中学的老师。”他马上又反应过来了,说:“学长,现在不会再搞反右那种事情了吧。都改革开放那么多年了,我们只需尊重史实,秉笔直书,不逾规矩,虽再次反右,又奈何我哉?学长,你是学文的,我是学史的,书还是读过几本的,岂能不遵循圣贤之道?太史公曰:‘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学长,我们还没有那么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