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名单总有念完的时候,而这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却似没有尽头。

佛国被打下来,本来是一件值得普天同庆的好事情,如果这件事是发生在庄太宗时期,那么文臣武将们早就一片喜气洋洋,恨不得天天放鞭炮庆祝了。

偏偏这件事发生在沈玉耀为女帝的时期。

而且前脚曲川才刚将草原打下来,送给沈玉耀做为登基的贺礼。

那么佛国被攻下,在草原这个心头大患被消灭的前提下,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当然,没人敢直接说佛国不重要,毕竟那边有极大的一片土地,肥沃的土地能种熟养活百万人口的粮食,这还是在高产粮种没有传入佛国,同时佛国的百姓并不如大庄百姓一样勤奋的前提之下。

只要耐心经营,那片土地迟早会成为大庄又一个大粮仓。

“此事安排妥当后,费大人就有时间在家好生休养一阵子了。”

“唉,如果杨大人没有将受贿一事上奏,在下肯定会更高兴一些。”

费有道特意来找蔡有志说话,谈论之后科举一事,今年年末有武举,明年年初有科举,对于吏部来说是两个很大的挑战。

更大的挑战是即将进入朝堂的那些人,他要去哪儿找合适的位置安排他们。

眼见沈玉耀要大力发展商业和农业,户部手里头有最多的官职空缺,费有道只能来找蔡有志聊聊,商议如何安排。

正事儿他们已经说完了,达成了一致,到时候按部就班的走就行了。

既然正事儿已经说完,那就少不得说两句闲话。

“杨大人尽忠职守,为朝堂内部肃清贪官污吏,做的是好事一桩。”

以前蔡有志口中的杨大人,那都是吏部原本的尚书大人,但是现在他开口说的杨大人,只有一位。

那就是入职了都察院的杨可卿。

杨可卿靠着一张弹劾奏折,被沈玉耀直接安排入都察院,成了一名都察院御史,而且这个御史的官职还不低,足足有正四品。

正四品御史,那就是有资格直接上朝的御史。

可见沈玉耀对杨可卿是何等的信任有加。

“蔡大人看来很是欣赏那位杨御史啊,唉,自打那日之后,家中亲眷便一直未曾停过啼哭之声,实在是让人听着心碎,杨御史如此刚正不阿,恐怕日后会吃大亏。”

费有道没有直接说他对杨可卿的不满,而是以家中亲人的表现来隐喻。

当初拿了钱的人里,确实有费有道的政敌,看见政敌吃亏,被罢官抄家,严重者一家老小全都丢了性命,费有道当然开心。

但是那名单上,还有费有道的亲戚啊!

看着亲戚哭着喊着入狱,甚至人头落地,费有道怎么可能高兴的起来。

如果消灭政敌是要用家中重要之人的性命来换,那代价未免太大,也太不值得了。

蔡有志听出了对方未尽之语,有一瞬痛苦的迟疑。

他的亲属也有在此次事件中遭殃的。

“况且,事情到现在还没有得到解决,想来陛下是不满意最后的结果,再这样下去,朝堂动荡不已,国将不稳啊。”

费有道这话倒是有几分道理,如果沈玉耀直接按照那个名单,将人全都一个个判了刑,也就罢了。

偏偏沈玉耀将事情交给了杨可卿,让杨可卿接着去查,看看还有谁也胆大包天的伸了手。

一副要彻底弄明白的模样。

这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让人看了着实害怕。

蔡有志和费有道对视了一眼,随后两人笑了笑,说了两句客套话,各自分开了。

他们俩现在都是一部尚书,身为尚书,身上还带了国相的职责,按理说是应该去劝一劝怒火中烧的陛下。

可是想想那天早朝上,陛下一剑要人性命的举动,他们俩心里都一颤,实在是有点儿提不起勇气。

这不是胆小怕事,蔡有志想,这是为了保存实力,若是这朝堂上所有反对陛下的人都被陛下送出了朝堂,那日后陛下做了错事,不就没人在一旁监督劝告,帮陛下处理后续了吗?

没错,就是这样,绝对不是因为怕死,这都是为官多年的智慧!

朝中觉得此事应该尽快结束的,不止两个尚书。

两个尚书选择苟着,静看事情继续发展,其余人却不愿意再任由沈玉耀杀下去。

真的杀穿了,对沈玉耀来说也没有好处。

培养人才需要时间,短时间内如果没有新生力量补上来,朝堂将会出现大量空缺,到时候朝政无法运行,苦的还是天下臣民。

杨可卿前前后后招待了好几波来劝她的人。

没错,这些人没有胆子去沈玉耀面前劝,就都选择了比较迂回的方式,来找杨可卿了。

杨可卿有些无奈,偏偏那些人大多是她爹在朝为官时的友人或家中的亲戚,她想要闭门谢客都张不开嘴。

不过招待归招待,杨可卿应对他们的办法,就一个。

对方不管说什么,她都点头说是,但真要让她去跟沈玉耀谏言,请沈玉耀停手,她就笑笑不说话。

意思是绝不可能。

这些人也不想想,她的父兄是因为什么死的?

她因为柳暗花家破人亡,这些帮助佛国之人,在大庄传播柳暗花的家伙,都是她的敌人,她不光要落井下石,还想要那些人的命,以祭父兄在天之灵,怎么可能停手?

她恨不得沈玉耀将所有参与其实的人都杀了呢!

虽然回老家后的那段日子,杨可卿和家里人都已经决裂了,但是血脉亲情维持那么多年,没有感情也有恩情啊。

这样决绝的想法,一直到秦淑君上门,杨可卿才有了些许改变。

秦淑君上门同样是来劝杨可卿,不要再查下去。

“此事,长史可曾与陛下说过?”

秦淑君现在在沈玉耀身边任长史一官,外人喊她都是直接称呼官职。

但是杨可卿和秦淑君共事时间早一些,彼此之间为了彰显不同于寻常官员的亲近,都是直呼其名的。

杨可卿现在尊称秦淑君为长史,可见是生气了。

秦淑君叹口气,她岂会不知杨可卿心中所想,只是此事确实不宜继续发展下去了。

“若是今日杨御史可以松口,那待淑君回宫,必定会同陛下说明此事。”

“没有陛下的旨意,请恕在下无能为力。”

杨可卿说罢,端茶准备送客。

“杨御史,佛国那边生了乱,你可知晓?”

杨可卿微微一顿,垂下了伸向茶杯的手,摇摇头,“吾乃御史,又非参军,怎会知晓战事进度。”

“此次领攻佛国的军队,乃是西南军,其总帅为周然将军,杨御史可曾听说过此人的名字?”

“当然,周然将军二十八岁继承父志,驻守西南关外,至今已有五年余,期间经历大小战事数十场,无一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