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霍善听了苏轼的提议, 也觉是个不战而胜的妙法。

匈奴最依仗的不就是他们的骑兵吗?要是能扰乱他们的战马,那绝对是对游牧民族战役的利器!

霍善决定等自己睡醒就去找霍去病讲这件事。

现在他得跟着李世民回去,看看他那边的干旱问题能不能用【澍雨大降】来解决。

李世民其实也知道自己继位后即将面临的诸多问题,但是世事千变万化, 有时候他哪怕提前知道了具体情况也很难做好完全的准备。

有可能堵了这头, 那头又出事。

不过他们齐齐整理过东汉那会儿的情况,在座的几个皇帝和掌权人都颇为感慨, 这天灾它是约好要一起来的吗?难怪张仲景要救活那少帝刘隆, 还是得让有能力的邓太后多执政几年把事情收拾好、再培养个立得起来的继承人, 这才算是圆满的掌权生涯啊!

像那些个自己勤勤勉勉当了一辈子明君,结果死后继承人是个混账(在李世民心里此处特指杨广), 那不得把大好的江山给白白葬送了?

还有他们老李家那不肖子孙李隆基, 彻底走歪就是从“一日杀三子”的时候开始的。

你一个当皇帝的, 好好的盛世明君不当, 自己的太子说杀就杀,还把另外两个儿子也剁了, 这谁看了心里不犯怵?这种情况下,那肯定是群贤皆寂, 宵小尽出。

李世民不由叹了口气, 想到自家两个儿子相争的事。

现在两小孩都还小,都还是天真无邪的年纪,李世民其实不太想考虑以后的事,但现在看到他俩, 李世民就忍不住想到他们后来一个被人撺掇着谋反, 一个表示“等我继位后就杀光我自己的儿子传位给弟弟”。

李世民觉得不仅日后的自己听到这些话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即便是现在听到这些话人也麻了。都说虎毒不食子,一个人要是能忍心对自己爱重的孩子下手(不爱重的除外), 那谁还敢跟着你干?

所以说,拥有一个优秀的继承人,对皇帝/实权太后而言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功绩!

像刘彻晚年逼死了自己培养了三十年的太子,不就得发个大疯把朝堂上下给犁一遍(支持太子的以及不支持太子的全给杀了),连小儿子他娘都给“忧惧而亡”,才敢撒手归西。

李世民觉得自己“未来”固然死得比刘彻早那么一点,但是在挑继承人方面还是没得说的。

李治这孩子继位后还把天下管得挺好的,虽然晚年因为身体不好的原因来了个二圣临朝,但那跟他年轻时干得好不好又没关系,至少后世是没人骂他挑错继承人的。

至于更后面的事,反正他都已经死了,想管也管不着了,随他们去吧。

他只能保证在位期间尽量把天下给子孙后代归拢好,后头他们能守多少代就看他们自己的能耐了。

至于李治跟女皇的三两事,李世民也没再去琢磨。

顺其自然吧。

按照霍善他们提到的史书记载,他连李君羡都给弄死了,结果不还是根本没有用吗?李淳风都劝了,要是不赶尽杀绝到那会儿她就人老心软了,赶尽杀绝换个年轻的来可能更糟糕。

这可能就是天命吧!

相比于日后那些糟心事,李世民还是更关心眼前的问题。

虽然他已经暗中调动周边各地的粮食平抑粮价,提前做好打击那些所谓世家大族的准备。

这些家伙囤粮无数却只想着一面发天灾财卖出高价,一面看他们李唐的笑话。哪怕大唐已经立国十余年,还是有许多人看他这个帝王太年轻,妄想着骑到他头上撒野!

现在还有霍善能带来及时雨,李世民只觉浑身舒坦。

天知道他已经几次求雨不成,下诏让群臣无论文武一概要上书言明朝廷以及他这个帝王的得失。

趁着天色还早,李世民给霍善讲起大唐这边的近况。

霍善听着觉得很耳熟,琢磨了一会便想起了这应当就是【直犯龙颜】的出处。

他问李世民见没见到马周,听说这是个很能干活的人,一口气就能说出朝廷的区区二十点不足。还给贡献了个一次性技能道具!

已经拥有魏征这么个老爱直犯龙颜铮铮谏臣的李世民:。

霍善又跟李世民嘀咕:“听说他后来得了消渴,年纪轻轻人就没了。你要是让人去西天取糖的话可别让他吃那么多糖,还有酒也别让他多喝,都是害人的东西!”

李世民:?

你不都把明清改良过的制糖法共享给我们了吗?现在已经不必去西天取糖——哦不,不必派人去天竺学习制糖法了。

提到这去西天取糖,霍善又发散到了玄奘身上:“你见过你的御弟了吗?听说他好像是今年出发的!”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今年可是西游记开始的重要日子!

李世民一阵沉默。

该不该说,玄奘根本不是他的御弟啊。

小说不是现实,戏说全是胡说,禁止把小说内容套到本人头上!

事实上玄奘这人属于无证出关,不过今年正逢关中闹饥荒,朝廷下令让百姓可以脱离关中自寻生路。

都说树挪死,人挪活,没办法说服世家大族放粮的话,总不能真让百姓困死在关中。

玄奘就是趁着这个临时政策离开长安前往天竺的,要不然一般来说过关都得有官府开具的凭信,普通人无凭无引随便离开当地是违法行为。至于御弟什么。那当然是小说戏言,当不得真。

至少这两三年李世民都忙着筹备粮食应对荒年以及厉兵秣马准备找突厥报仇,没空去关心玄奘取不取经。

要不是霍善突然提到什么西天取糖,他都快忘了这么一号人物。

对于霍善关于马周可能患消渴之症的好意提醒,李世民点着头记下了。

大多数消渴之症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糖尿病,大多是饮食架构不太合理而出问题,比如司马相如、杜甫这些读书人整天喝酒应酬,大壶大壶的酒灌个没完,吃肉也吃得老欢,柘浆之类的也拿起来就吨吨吨,消渴不就找上门了吗?

马周年轻时籍籍无名,后来投奔个武将当门客,那肯定也是要整日陪着喝酒的;等被李世民相中得了高位,那也是群臣之中年纪轻、资历浅的,逢上酒席谁都能先灌他三大杯,估摸着就这么灌出毛病来了。

他这么喝倒也不是被迫的,他自己还未发迹时只要兜里有钱就会喝得酩酊大醉,估计席上谁不让他喝他还要跟谁急!

这年头的酒度数不高,但也架不住他喝的量多。

要是得了消渴症以后还继续这么喝,那就死得更快了。

李世民对马周这位即将来给自己干活的能臣还是很看重的。

马周和魏征虽然都是铮铮直臣,但为人处世方面有点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