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唐代人对昭陵都有着深厚感情, 这一点是为人至孝的高宗皇帝李治起的头。

李治在位时一旦在战事上取胜,就会把献俘仪式安排在昭陵举办,好叫李世民在泉下也能看到大唐正在开疆拓土。

由于李治对昭陵的看重,时人一旦有什么冤屈就爱去哭昭陵。

都冒天下之大不韪跑老李家祖宗的坟头哭了, 冤屈能不大吗?有关部门都得火急火燎地介入处理, 生怕慢了一步自己要人头落地。

要知道此前有人只是误砍了昭陵几棵树,就差点被李治给砍了头。还是狄仁杰极力劝阻之下, 李治才勉为其难地把犯错官吏流放去岭南自生自灭。

兴许是由于李治这份看重, 又或者是昭陵的“昭”字天然带着几分鼓舞人心的力量, 反正哭昭陵这个活动一直到宋朝都很有几分神圣色彩。

杜甫这个大唐人也不例外,所在的环境越是黑暗, 人们就越是爱回忆明主所在的时代。

所以杜甫每次路过昭陵都要写诗遥遥吹捧一下李世民这位贞观雄主, 深深怀念李世民“风尘三尺剑, 社稷一戎衣”的风姿。

眼下杜甫虽还没有遭逢巨变, 却已经深刻地感受到风雨到来前的昏暗。

对于天上掉下个文武大圣皇帝这种事,杜甫虽还没有完全消化完毕, 却也莫名地激动起来了。

杜甫已经从李时珍那儿得知大唐即将迎来为期八年的动乱,此时见了年轻的李世民, 眼睛里不由满含热泪, 和他说起天宝年间的种种变故。

如今的皇帝李隆基,开元年间也是个英明神武的帝王,可惜到了天宝年间就彻底变了样。

后宫那点破事不提也罢,主要是他怕自己人心眼多, 所以信任胡人将领, 信任到什么程度呢, 他把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全划分给胡将安禄山了。

今年这个安禄山还上书跟朝廷讨要个通管全国马匹的差使,朝廷还同意了。

也就是说一个胡将不仅兼任三镇节度使, 还拥有调度战马的权限,要人有人,要马有马,要地有地,你说他不反,谁相信?

李隆基还真相信了。

连背靠杨贵妃的国相杨国忠都动摇不了李隆基对他的信任。

当然,这杨国忠没好到哪里去就是了。天宝年间朝廷之所以满堂昏昏,也有他贡献的一份力量。

他们这些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惜没有权限在御前建言,哪怕凑在一起日骂夜骂也没法骂出什么结果来。他们上达天听的路,早就已经断了啊!

据传就是李隆基跑开了头,以后大唐的皇帝遇到强敌就跑,他们的都城长安被胡将叛军之流进进出出许多回。

怎么能不叫人痛心!

连杜甫尚且心痛不已,李世民就更不用说了。

早在武德七年朝廷就在讨论这件事:长安太危险了,北边的人随时会打过来,不如我们迁都吧!

所有人都赞同这个想法,谁都不想直面骁勇善战的草原民族,总担心突厥人随时会打过来。

唯有李世民坚决反对迁都,他向李渊表示霍去病只是汉廷的将帅而已,尚且还曾立志要消灭匈奴,我这个秦王却让您生出想要迁都的忧虑,实在是我的责任,不如放我出去剁了那个颉利。一两年内我拿不到他的首级,你们再讨论迁都也不迟!

父子俩为此大吵了一架,最后李渊打消了迁都的想法,但没放李世民去打突厥。

可以说要是李世民不坚持,长安兴许就被当时还算是才刚建立没几年、瞧着还是个草台班子的朝廷给放火烧了。

因为当时有人建议李渊说:“突厥之所以打过来就是因为我们的府藏子女在长安,我们要是迁都去别的地方、把长安一把火给烧了,他们不就不来了吗?”

这人敢建议,李渊还真敢听,二话不说派出宇文士及去考察秦岭以南有没有适合迁都的地方。

长安可是李世民亲自保下来的国都啊,得知它后来被各路人马来回糟蹋,李世民怎么能不震怒。

……可震怒也没什么用。

李世民苦笑道:“目前我的处境也是内外交困。”

他昨日赴了场鸿门宴,喝到了来自自家兄弟的毒酒,他们的父亲李渊得知后只对他那位兄长说了句“秦王素不能饮,更勿夜聚”,还说不想见他们兄弟不和准备安排他去洛阳。

他去洛阳倒也不是不行,只是恐怕兄长不会放他去。

君父相疑、兄弟反目已经让他疲于应对了,听闻近来突厥还频繁异动,恐怕要大肆进犯大唐边境。他在军中声望已高,许多人恐怕不愿意看到他领兵上阵!

相信只要打上一场败仗,不少人肯定又要再提一次迁都。

这是李世民不愿意看见的。

内生嫌隙,外有强敌,可不就内外交困吗?

更何况他的兄长与弟弟已经联合在一起了。倘若他们父亲被兄长说动,将兵权移交给弟弟李元吉,长安保不保得住还另说,他这个秦王只怕必死无疑。

这是很关键的一年,李世民根本腾不出空去做别的事。

杜甫没机会细读《唐书》,只依稀知道有玄武门之变与随之而来那场险之又险的渭水之盟,此时听李世民将玄武门之变前的局势细细说来,只觉李世民这处境确实也不容易。

他们这些后人的事,还是后人自己去解决吧!

两人经过一番长谈,虽然对彼此即将面临的困局都还没有太好的应对办法,心里却也都舒坦多了。

有时候有个人倾诉一番,也不失为一种改善心情的好办法。

得知霍善不仅是个医术高明的小神医,身上还有诸多神异之处(比如能像邀请他们过来一样跟着他们回去),李世民笑道:“我们去找他吧。”

李世民能网罗那么多人才在天策府,从来都不是坐等着人才从天而降,在求贤纳才方面他一向非常主动,恨不得天底下有本事的人都能为自己所用。

霍善年纪小,却不意味着他很好哄骗。既然接下来很可能需要从霍善这里获得这所神秘医馆的帮助,他们就应该把握好这一旬的机会与霍善建立友谊。

正好也在这边放松一下紧绷的身心,彻底养好身体再回去做各自的事。

李世民很快找到霍善。

霍善正央着他师弟往他的牛乳饮子里多放点糖。

易知坚定拒绝:“师父说你再吃那么多糖牙要坏了。”

霍善有点郁闷,但又不想牙疼,只能接受每日吃糖份额减少的残酷事实。见李世民和杜甫过来了,他大方地把少糖版的牛乳饮子给他俩各分了一杯。

易知去忙别的事后,霍善也没偷偷往牛乳里加糖,而是和李世民说起这糖的来历:“听说还是你派人不远千里去天竺学的制糖法,是真的吗?”

唐代去天竺那是真的不远千里,因为有吐蕃以及众多高山的阻隔,他们得从西域那边出关,绕过吐蕃前往天竺,那路途绝非常人能坚持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