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霍善不仅脸上藏不住事, 嘴上也藏不住事,见到卫登他们,他就问人家知不知道他是谁。

卫登几人都被问蒙了,还能是谁, 不是他们家表侄吗?

霍善表示他可是墨家大弟子!

卫青:“……”

今儿不是休沐日, 霍去病和卫青都要出门去,霍善也不多黏糊, 积极地送他们到门口, 叮嘱他们要早去早回。

卫登几人跟着一起送完人便要去上课了。

他们还忽悠霍善跟他们一起上课去。

霍善坚决不上坏心表叔的当, 带上他爹留给他的人以及温应他们出门看自家医馆去。

出门的时候他还问温应几人知不知道他的新身份。

一路上又把自己墨家大弟子的身份吹嘘了一遍。

温应几人虽不知道如今墨家是什么情况,但他们觉得这一点都不要紧, 直接夸霍善厉害就成了。他们随霍善学了两个多月的医, 早已把霍善奉为神童。

就算是编, 那也编得太严密了, 一般小孩哪里做得到。

何况她们还亲眼见证过霍善把温应给治好了。

一行人簇拥着霍善抵达目标医馆。

只见医馆没有招牌,只在外面悬着个染有药葫芦图样的布幌。

葫芦这东西用处多得很, 霍善家里舀水舀米用的都是葫芦瓢,稍微加工一下还能拿来装医家的各种灵丹妙药。

有句俗话说“葫芦里面卖什么药”, 讲的就是葫芦这方面的功能。

霍善见医馆里外都没什么人, 便也不怕扰着人治病了,迈开小短腿径直走了进去。

霍去病让人买医馆的时候特意把人都留下来了,所以医馆里人员还是齐备的。

只不过这时代的医馆人员再齐备,大抵也不过是一两个医家, 带着三两个学徒罢了, 连伙计都不必请, 学徒就是免费的劳动力,脏活累活苦活都是他们去干的。

霍善往里跑了几步, 就瞧见个五十几岁的老头儿正坐在那里闭眼歇息,他头发已经花白,坐姿十分随意,仿佛不是在坐馆行医,而是在自己家小憩似的。

霍善看了看对方坐的位置,发现那儿采光良好,通风透气,不远处的窗外还能瞧见葱葱茸茸的春草。

他觉得那坐席铺得极好,占了整个医馆最舒服的位置,当即哒哒哒地跑过去,一屁股往别人旁边坐了下去,相当入乡随俗地学着人家坐在春日暖洋洋的朝阳中闭目养神。

温应几人见状马上停住脚步,侍立在不远处没再上前。

一老一少就这么盘腿坐了许久,还是霍善先败下阵来,好奇地抓着人家手腕打招呼:“您是在这里坐馆的医家吗?”

那老者这才睁开眼瞥向霍善:“你们家买的时候都不知道这是谁的医馆?”

霍善实诚地回答:“我不知道!”

老者被他噎住了。

冠军侯府的人上门买医馆,一开始还是好言好语地询问,问着问着就开始明里暗里拿冠军侯府压人,那态度明摆着是觉得“我们掏钱买你医馆是你的荣幸”。

他答应把医馆卖了,就是想看看这冠军侯府买下他的医馆到底想做什么。

霍善记得这家医馆的人气已经达到八百多,根据他的观察,这人气并不是别人知道医馆的存在就算数的,还得是知道医馆的人相信这里确实能治病。

这位老者能让八百多人信服这家医馆,说明他在长安城中治好过不少人。

霍善问:“我叫霍善,您叫什么?”

霍善是个一眼看去就很讨人喜欢的孩子,哪怕老者对冠军侯府的人有点意见,对上这么个凑到近前来的奶娃娃也生不出多少反感来。

“敝姓夏,无名之辈,具体叫什么你就不必知道了。”老者淡淡地说道。

霍善“哦”地点了点头,也没再多问,而是和夏老头讨论起别的事情来:“平时也像这样没有人找您看病的吗?”

夏老头听后一阵气恼。

这小子什么意思?

嘲笑他医术不精没人来找他看病?

夏老头没好气地道:“你带了这么多人守在外头,谁敢进来?”

从昨天冠军侯的人找上门开始,夏老头便让患者先不要登门了,他还不知道冠军侯府这边到底是怎么个想法。

霍善没想到是这个原因。

他问道:“那我今天可以在这里义诊吗?”

这是霍善和李时珍他们商量出来的办法,如果不要钱的话应当会有人愿意让他带温应几人上手实践实践。

夏老头虽没听过义诊,却也从字面意思猜出了几分。他冷笑道:“怎么?你们冠军侯府还需要靠这点小恩小惠收买人心?”

霍善可算是听出来了,这老头儿不喜欢冠军侯府。他认真地和对方分辨起来:“我要人心做什么,我只是想带温应他们上上手。”

夏老头道:“就你这年纪还带人上上手,你把治病救人当什么?”

霍善还没开口,温应已经开口维护起霍善来:“我们先生治病救人的本领未必比你差。”

夏老头听到温应的声音,转头打量了温应几眼,淡淡说道:“一个阉人也敢大言不惭。”

温应脸色未变。

可霍善不在意被这老头儿看轻,他们却不能不维护霍善。

他没有和对方分辨什么阉人不阉人的,而是冷静地和夏老头说起自己当初生病时的症状。

夏老头没想到这十来岁的阉人描述起病症来竟讲得头头是道,不觉认真聆听起来。

温应这段时间虽没有上手治病,却跟着霍善研习了大量医案,描述起具体病情来自然十分严谨。

他把自己的“怪病”给讲完了,才抬眼询问夏老头:“请问您知道这病怎么治吗?”

涉及治病救人,夏老头便不再是刚才那冷嘲热讽的态度了。他沉吟片刻,才说道:“用小阳旦汤。”

温应闻言望向霍善。

很显然,他并不知道小阳旦汤是什么。

既然不知道是什么,他便不能妄下论断。

所以他向霍善投以询问的眼神。

霍善知道温应是听不得旁人贬低自己,自然不会让他被外人难住。他给温应解释道:“小阳旦汤便是我与你们说的桂枝汤,用的同样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

桂枝汤一度被誉为“群方之祖”,许多太阳病都能用它解决,所以用得便比较多。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过他是遍读经方后把适用的药方记录下来,所以桂枝汤在他成书之前便存在了。

比如在托名于伊尹的《汤液》之中的小阳旦汤便与桂枝汤是同方异名。

服用之后也是观察患者是否出上一层薄薄的汗,出了汗一般便没事了。

霍善的嗓音虽然稚气,讲起方剂来却是正经无比,听得夏老头不由转过头用凌厉的眼神看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