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京都(第2/7页)

这样,明军在九州岛上不仅占据了南部拿到了关键地盘,而且还能让占据北部的大内氏,以及占据中部关键位置的菊池氏加深矛盾。

再加上大友氏死而不僵,虽然被割走了很多领地分给菊池氏、伊东氏和大内氏,但依旧在九州岛东部盘踞着,所以矛盾的根源还是深刻的存在。

并且经过时间的逐渐发酵,九州岛内部诸侯之间的矛盾,明显比明军到来之前还要剧烈的多,占据壹岐国的少贰氏和占据对马国的宗贞氏的灭亡,并不能影响太多……群雄并起的时代,总是要有小诸侯先献祭掉的。

而伊东氏也是如此,在祐持当政时期,他跟随足利尊氏获得战功,受到都於郡三百町的恩赏,之后祐持在都於郡修筑了伊东氏世世代代的居城都於城,伊东氏与岛津氏素来对日向国的沃肥城有争端,所以在立花山城之战后,很快就倒向了明军,继大内氏、菊池氏、相良氏之后,成为了明军在九州岛上的第四个狗腿子。

而明军从来不吝啬割别人的肉来奖赏狗腿子,所以日向国的沃肥城被明军送给了伊东氏。

当然,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天上掉下来的肥肉。

因此伊东氏也半推半就地登上了明军的战车,准备出人出钱与幕府联军决战。

至于在姜星火前世的历史上,先后培养了王直和郑芝龙两位海盗王的松浦氏,反倒没什么好说的。

松浦氏是除了大内氏以外,跟大明进行贸易最多的日本家族,作为以肥前国南、北松浦郡为中心活跃的豪族,因为拥有地理位置相当优越的贸易港平户港而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

松浦氏虽然一开始不敢像大内氏一样给大明开放登陆场,但眼见着明军攻克了立花山城,也很识时务地见风使舵了起来。

而战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九州贵族,譬如日本最早信奉基督的有马氏,这时候还是小卡拉米……

实际上,要到一百年后,有马贵纯和儿子有马尚鉴作为有马氏家督时向四周用兵,从当地领主成长为国人领主,以日野江城为根据地压制高来郡,然后合并藤津、杵岛两郡,建造了有名的原城,在龙造寺氏崛起前的肥前国建立了最大的版图。

而现在有马氏连给明军当狗腿子的资格都不够。

就这样,明军在巩固了九州岛以后,纠集了大内氏、菊池氏、相良氏、伊东氏、松浦氏等诸侯的军队,开始进行本州岛攻略。

姜星火的战术也很简单,跟蒙古人如出一辙。

陆师上面,由大内氏、菊池氏、相良氏、伊东氏四家的军队为前锋,而水师上,则以松浦氏舰队和朝鲜国长川君李从茂率领的朝鲜水师为先锋。

让这些仆从军先去跟幕府联军交锋,以表忠心。

仆从军胜了自然最好(虽然可能性极低),但若是败了,也能消耗幕府联军兵力,最后明军再出来收拾场面。

明军及其仆从军,很快从大内氏控制的长门、周防两国顺利登陆到了本州岛。

而此时,姜星火却接到了一个意外喜讯。

那就是之所以明军都把九州岛拾掇好了,幕府联军还没赶到,是因为有一家势力,突然出手阻止了足利义持所率领的幕府联军的西进。

——山名氏!

山名氏本是新田氏的一族,山名时氏跟随足利尊氏一同起兵,南北朝争乱时作为室町幕府的属下立下赫赫战功。

但在观应之乱时,山名时氏跟随足利尊氏之弟足利直义一同反叛至南朝,足利直义死后山名时氏一度归顺幕府,后再次叛乱归属南朝,协同足利直义之子足利直冬转战山阴扩大势力。

后来山名时氏在室町幕府二代将军足利义诠时归顺幕府,就任因幡、伯耆、丹波、丹后、美作五国守护。

山名时氏去世后,山名氏的势力继续扩大,继承总领的山名氏长男山名师义得到丹后、伯耆守护;次男山名义理为纪伊守护;三男山名氏冬为因幡守护;四男山名氏清为丹波、山城、和泉守护;五男山名时义为美作、但马、备后守护;山名师义的三男山名满幸又得到播磨守护职。

日本共六十六国,山名氏独占十一国,被世人称之为“六分之一殿”。

而在十七年前,日本明德二年,山名氏发动了反对室町幕府的“明德之乱”,山名氏被足利义满镇压,封地从十一国到现在只剩下了但马、伯耆和因幡三国。

而如今的山名氏家主,是山名时清。

正如同华夏的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样,山名氏虽然只剩下了三个藩国,但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但马、伯耆、因幡三国是连着的,都在北方靠海的位置,横亘在九州岛中部与西部结合位置,山名氏的南部,是细川家和赤松家的领地,这两家是隶属于室町幕府的。

但幕府联军,只要想向西阻止明军的登陆,就要么从北面经过山名氏的领地,要么从南面经过细川家和赤松家的领地,而即便幕府联军从南面借道走,至少有数百里的补给线,依旧完全在暴露在山名氏面前。

而就在这条必经之路上,山名时清举起了反旗。

当年山名氏与室町幕府在“明德之乱”中结下的恩怨,此时,是时候了结了。

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而你,山名时清,我的朋友,你是真正的英雄。

幕府联军被山名氏的军队所袭扰,足利义持被逼无奈之下,只能先解决山名氏。

但马国很快被幕府联军攻破,但幕府联军却被迫在因幡国停下了脚步。

因幡国作为山阴道八国中的一国,东是但马国,西为伯耆国,南是美作国和播磨国,北为日本海,由东至南分别是冰之山、三室山和那岐山,山名氏在这里构筑的防御,可以说是标准的山城防御体系,山名氏通过蒲生、户仓、志户坂等山头和峡谷组织起了相当有效的防御。

这时候还没有建立著名的鸟取城,但山名氏的山城防御体系,还是让停下脚步的幕府军感受到了巨大的麻烦。

足利义持带领的幕府联军可谓是倾国而来,斯波氏、细川氏、畠山氏“三管领”,以及负责侍所的一色氏、京极氏、赤松氏“四职”(山名氏也是其中之一)倾巢出动……武将阵容里,畠山基国、斯波义将、细川满元以及赤松义则、一色满笵等室町幕府的大人物可以说是一个不落,全都到了。

而山名氏重点布防的冰之山,又称须贺之山,在整个山阴道中是仅次于大山的第二高峰。

围绕着冰之山展开的攻防战,是一场残酷而漫长的拉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