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七章 建交(第2/7页)

哈里勒看着阿尔都沙,这位老宰相跟随帖木儿大汗多年,一直是帖木儿的智囊,他的眼神深邃,看懂了哈里勒的心思,但却同样没有主动请缨。

“阿尔都沙宰相。”哈里勒缓缓开口,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本汗想请您承担一项重任。”

哈里勒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思考如何措辞:“出使大明,与他们进行和谈,争取大明对我们的支持。”

他在“我们”上加重了语气,其中含义不言而喻。

哈里勒宁可出卖一些帖木儿汗国的利益,也要获取大明对他打赢内战的支持。

利益,以帖木儿汗国的体量,强大了可以再谈回来或者抢回来。

而汗位要是没了,那对于他来说就什么都没了。

所以与大明和谈是利是弊,哈里勒还是分得清的。

事实上,帖木儿汗国如果想要平息内乱,获得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那么与大明的和谈是必须的,不论是哈里勒还是沙哈鲁,谁当大汗都得这么做,在姜星火前世,沙哈鲁刚刚成为大汗,就派了规模庞大的使团来南京给朱棣赔罪,为的就是缓和与大明的关系,毕竟大明从大明的数次北征帖木儿汗国就能看出来,大明也有十几万人陆路远征的能力,而且大明的海上力量更具备威胁能力。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在姜星火前世,郑和之所以前几次没抵达非洲东海岸,其中就有马穆鲁克王朝受到帖木儿汗国压力,不敢给大明的远洋舰队开放港口进行补给的原因。

总之,哈里勒的决策是没问题的,有问题的地方就在于,阿尔都沙愿不愿意去。

而哈里勒选择阿尔都沙,自然是有其道理的。

宰相阿尔都沙德高望重,在帖木儿汗国的政坛中属于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并不属于哈里勒的派系,阿尔都沙之所以支持哈里勒,只是因为他不想让庞大的帝国陷入分裂。

而阿尔都沙很清楚自己的尴尬处境,哈里勒虽然要依靠他但并不是完全信任他,怕他与沙哈鲁或皮儿·马黑麻推翻自己的统治,所以就打算把他名正言顺地派出去,等到叛乱平息,或者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政权稳定下来再回来。

因此阿尔都沙听到这个消息,并没有立刻回答,他沉默了一会儿,在思考这个决定的后果。

最终,他抬起头,迎上哈里勒的目光,沉着地说:“大汗,臣愿意承担这个重任。”

“臣一定会竭尽全力,为帖木儿汗国争取最大的利益。”

哈里勒听到阿尔都沙的回答,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的光芒,他走下宝座伸出手,紧紧地握住阿尔都沙满是褶皱的手,仿佛在通过这个动作传递着自己对他的信任……当然,信任虽然有,但是不算多就是了。

随着哈里勒的一声令下,整个宫廷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礼物、挑选随从、安排行程……对于这种万里大国之间的外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

永乐四年春。

繁华的南京城,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在街道之间,各种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形成一曲独特的市井升平乐。

历经长途跋涉,帖木儿汗国的宰相阿尔都沙带领着帖木儿汗国规模庞大的使团踏入了大明帝国的首都,对于南京,很多使团成员的眼中都充满了好奇。

毕竟撒马尔罕是帖木儿倾国之力打造的都城,放眼整个世界来说,都称得上是名城。

但大明的南京城,无论是人口还是市井风貌,显然要比撒马尔罕更胜半筹。

撒马尔罕被严格的等级秩序和教义所管理,而南京城里,并没有每天早晨每个寺都需要宰杀二十只羊免费施舍给平民的规矩,相反,这里的百姓以羊汤或鸭血汤为主要汤品,佐以烧饼、汤包等面食,而一切食物都是需要自费购买的,就商品种类的多寡而言,也比撒马尔罕更加丰富。

“这是什么?”

使团中的贵族指着印有“大明果品”字样木箱子装着的奇怪水果问道。

“蛇皮果,它的外壳如同蛇皮一样,能正常温度保存两个月,现在春天温度比较低,海路运过来以后也有一个多月的保质时间。”鸿胪寺的翻译帮忙解释道。

“这个呢?”

“这个是佛手柑,这批是南洋那边最后一批成熟的,运过来就要马上吃,不然过几天就要变质了。”

因为帖木儿汗国与整个天竺的邦国(包括锡兰王国在内)关系都不咋地的原因,帖木儿汗国的贸易船队基本无法抵达满剌加海峡以东,而受限于纬度和气候,自然本土也就没有这些东西,因此使团的贵族们对这些水果感到相当好奇,纷纷出钱购买了一些品尝。

阿尔都沙对这些水果的味道并不感兴趣,但他反而对处处印有的“大明果品”很好奇。

“大明果品是什么?”

“全称‘大明果品股份有限公司’,是皇室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

阿尔都沙刨根问底,又问清楚了股份有限公司是个什么东西。

当阿尔都沙知道,大明果品是一家专门从事南洋水果收购、运输、销售的商会,且这家商会的股东为大明的皇室、宗室、勋臣贵族的时候,不禁若有所思。

他又问鸿胪寺的官员:“像这种商会多吗?”

鸿胪寺的官员忍住了把他的称呼纠正为“公司”的冲动,让翻译帮忙回答道:“有很多,现在除了盐、钢等专营商品归属朝廷管理以外,皇室也有很多经营单独商品种类的公司,但相比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民间各行各业公司来说,皇室的公司相对较少且专精,技术门槛高,规模大,比如玻璃、香水等。”

阿尔都沙敏锐地捕捉到了一次字,在确认翻译无误后,问道:“大明只对钢进行专营,不限制铁吗?”

“出口有限制,民间使用和贸易没有。”

这显然跟蒙古人统治时期完全不同,而当阿尔都沙问到钢的问题时,大明的官员闭口不答了。

阿尔都沙结合自己已知的情况,心中有了猜测——或许大明已经掌握了大规模制取钢的技术,这样就能解释了,为什么明军拥有这么多的火炮以及火铳,甚至富余到能给舰队里的每艘船都装上数门到数十门的火炮。

这种冶金技术跨越导致的军备优势升级,显然是相当惊人的。

因为对于大国,尤其是帖木儿和大明这种万里大国来说,如果只是靠手搓锻打出来的钢材,那根本不具备普遍列装的可能。

而钢铸造的武器、甲胄、火器一旦开始大规模列装,就相当于形成了代差,那就是不折不扣的降维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