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第2/5页)

“我看到新闻上说,这个条约的内容里有一句,是说五常最终将销毁其核武器库。我想,怎么可能呢?

哪个国家不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发出来的。

特别是咱们国家,多不容易啊,而且现在发展速度也不如其他国家快,为什么会同意签署这个东西呢?”

李总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看着安夏:“直到,我看到新闻,才知道,原来现在的模拟技术已经到了这么高的水平。我们国家一定是拥有了仿真模拟核试验的技术,才敢签……”

哦……这样啊……

能从这一条想到模拟实验,确实还蛮厉害的。

虽然仿真核试验这事应该跟《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有关。

李总大概也看出安夏对他的发散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笑笑:“不好意思,我忘了,女同志对这些事情不太关注。”

不,不是女同志对这些事情不太关注,是你说得太无聊又过于浅薄。

安夏还是保持着微笑:“我们还是谈谈虚拟风洞的事情吧。”

虚拟风洞的设想在很久之前的六十年代就提出了。

毕竟人类对于省钱和提高效率有着本能的追求。

然后到八十年代开始兴起,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有产品问世。

现在的阶段,正是安夏最喜欢的状态:不是完全的空白,需要万丈高楼平地起。

也没有发达到已经不是红海,而是血海,打破头都挤不进去的发展滞胀期。

有先驱,但不多。

有参考资料,但不全面。

“其实,我也没什么要求,只要能把真正的风洞百分之百的复制就行了。”李总搓了搓手。

不然你还想怎么样?顺便再测个季节和雨水侵蚀测试吗?

安夏忽然觉得这个也不是不行。

问题来了,这位李总,空有一腔热血,他没钱。

他是做实业的,内心就觉得计算机,就是他家里桌上放着的小玩意儿,敲敲键盘,就能做出来。

风洞,很贵。

计算机模拟,很便宜。

就是抱着这种心态,他才找到安夏。

在他的心中,开发费用最多也就一百万吧。

但是安夏报出来的估算数字是六千万。

嗯啊哦,失陪,打扰,高攀不起……李总退缩了。

李总跑了,但安夏本人对这个项目还是很有兴趣的,模拟类的技术在将来有不少可以应用的场景。

要是现在能做出来,也算是先驱了。

公司的项目评估组对安夏提出的需求,进行一番评估。

发现在国外,其实已经有类似的技术了,叫CFD,也就是「计算流体动力学」,主要涉及学科是数值数学和计算机科学。

“啊……数学。”安夏听到这个学科就开始头大。

调查人员继续汇报:“主要是将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中积分、微分项近似的表示为离散的代数形式……”

安夏想起自己一个理科生朋友曾高呼:“流体力学是我的一生之敌。”

还有朋友表示:“离散数学才是我的一生之敌。”

还有在微积分考试之前,拜牛顿和莱布尼茨两位发明者,然后考试挂了科,就对着他俩吐口水的实用主义迷信者。

一个软件,居然跟这么多人的一生之敌有关啊……

别的不是问题,问题是安夏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找到这么多数学专精者。

公司里有几位应用数学专业的高材生,安夏问了几个人,关于计算流体力学是不是很难。

“还行吧,也不是很难。”其中一位说,“只要懂一点数学分析,有点高等代数,再稍微懂一点张量分析……公司里现在用的是frtran语言,编一个程序做计算就行了。”

另一位补充了一句:“大概跑三四个小时就能做出来,很快的,然后出个图……”

安夏决定跳过理论环节,直接问他们:“如果要把现实的风洞实验,变成计算机时的虚拟风洞,你们可以做到吗?”

“呃……这个……时间可能会需要比较久。”

“如果把云计算的那几个俄罗斯科学家拨过来的话,应该会蛮快的,我记得那个什么陀罗什么金斯基,他以前是做火箭外壳设计的,连加加林都坐过他参与设计的火箭。”

对,是个解决方法。

但是,云计算那边可能会杀人,可能会在安夏办公室里一哭二闹三上吊,以示决心。

因为他们也很需要数学人才啊。

数学,真的是理工科之祖,缺了它,干什么都干不成。

而且,普通的数学好还不行,得真的有点灵性,才能做开发。

安夏的数学水平,也就只能保证考试成绩还可以,回家不会挨揍。

企图用数学知识来做什么开发,那更是绝对不可能。

都说中国学生的数学很牛逼,外国人的数学水平都是垃圾。

事实上,这跟国外的教育方式有关系,精英教育跟平民教育差距巨大。

牛逼的外国人的数学水平,看看恩尼格玛密码机、看看IBM,都是依托于精英教育的结果。

至于中国的数字教育,是模仿的前苏。

前苏的数学水平,真不是盖的,不然华为的数学实验室也不能建到俄罗斯去。

各个大学里数学特别牛逼的人,不是出国,就是进了外企,李俏很努力很努力的挖人。但不是人家看不上紫金,就是紫金看不上人家。

主要还是因为可挑选的基数太少,安夏已经意识到数学从娃娃抓起,时不时地参与基础教育,赞助各种理科竞赛。

但是,远水不解近渴,种下去的小树苗,现在最多也就算长出了两三片叶子。

得上哪儿摇人?

这个世界,总是充满着奇迹。

就在安夏因为找不到人,想要彻底放弃虚拟风洞项目的时候,奇迹出现了。

公司里那位什么陀罗什么斯基的科学家向安夏推荐了一个人,那是一个姓史的中国物理学者。

在中苏蜜月期,他曾与那位学者进行过友好交流,那位学者有着非凡的数学天赋,斯基同志认为自己的数学已经很好很牛逼很强大了。

但是,时常会有一种智商被碾压的感觉。

安夏觉得可以努力一下,看看这位大师愿不愿意出山。

她要亲自去找大师谈。

史教授很好找,为人还挺和善,除了不愿意加入紫金之外,什么都好。

安夏不明白,他为什么不愿意。

是知识份子的清高,让他嫌弃商业公司的铜臭?

还是对公司本身有什么意见?

不是对她有什么意见?

“你不要多想,我就是不想上班。”史教授温和地说。

不想上班,指的是不想坐班,不想在某一个时间,必须去什么地方坐着,也不想受人管,不想遵守劳动纪律。